書畫藏家 x 拍賣行專家 新世代賞水墨 見山是山?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10日

【明報專訊】書畫藏家一定是白頭翁?其實不少新世代的藏家和專家時尚又有活力。潔思園畫廊第二代主人蕭安琪自孩童時代已被海量的書畫包圍,看張大千的仕女、林風眠的小鳥可能比漫畫還多。她研讀人類學的朋友石嘉雯則是拍賣行書畫專家,每年觀畫數以千計。一個承傳父親的藝術眼,另一個經拍賣行密襲式訓練,兩人看水墨是「見山是山」,還是有超然意境?

畫廊是鬧市中的文化桃源,但大部分人只敢在櫥窗外窺探,總鼓不起勇氣推門內進;畫廊展品一般沒標價,神秘感或令人卻步。記者步入畫廊後,抬頭見主人蕭安琪(Angel)從樓梯緩緩拾級而下。其打扮絕非張大千筆下的古代女性,她和中環OL沒大分別,不同的是擁有一雙藝術眼睛。

繪本是不少孩童常收到禮物,Angel小時候收到的卻是大堆名畫,因她爸爸蕭暉龍的朋友是書畫名家和商人,她亦在8年前接任父親畫廊的工作。Angel的朋友石嘉雯(Carmen)也是愛畫之人,她研讀人類學,2009年加入佳士得擔任實習生,目前是香港副總裁,中國書畫部專家暨拍賣主管,2012年兩人因工作關係認識。畫廊和拍賣行都是賣畫的地方,作品不時在兩個平台上流轉,但這兩名80後從業員的角色和視點卻有微妙差別。

憑眼光購作品 畫廊風險比拍賣行高

「畫廊要拿真金白銀購買作品,才可轉售,須憑眼光和個人經驗準確分析。因買錯損失會很大,風險比拍賣行高。」Angel說畫廊只專注主流客人感興趣的類型,接觸作品數量較少、層面較窄。Carmen認為拍賣行的面向較闊,包括古代、現代和當代水墨,每年起碼要看千張作品。讀人類學的她會細心考究畫作出處,品鑑時除用眼睛也會研讀相關理論專書,有疑惑時會請教資深同事。

拍賣行跟畫廊的最大不同是其中介人角色,只提供平台予買賣雙方交易,不會買下作品。相比起來,Angel對畫作的感情會較為深厚。「有些作品會愈睇愈唔捨得賣,諗諗吓便收起來作私人收藏。」Angel說。

畫廊和拍賣行常給人傳統的印象,傳統水墨、古董市場更是男性天下,Angel的爸爸便曾說過,40多年來畫廊接觸的女性不足一成;但訪問中兩個受訪者卻像《櫻桃小丸子》的小丸子和小玉般,開心活潑地暢談各自工作的內部運作。「畫廊是結交朋友的好地方!」Angel說畫作沒註明售價,目的是鼓勵客人詢問以打開話題。「香港客人較拘謹,少說話;上海人熱情得多,談兩句便坐下來邊喝茶邊交換心得。」而拍賣行每季舉辦預展,人來人往有如《清明上河圖》中的繁忙景象。Carmen說:「展期只有約一周,很少機會和客人深入傾談,我們主要在拍期外溝通。」那畫廊和拍賣行會搶生意嗎?看兩人的工作關係,反而像宣紙上的水墨般匯聚成美麗的圖畫。Angel說當遇上不熟悉的畫家會請教拍賣行專家;Carmen也會透過畫廊了解拍場外的客人口味。

拉近傳統與當代水墨距離

二手畫買賣被稱為二級市場,交易在世畫家親作的則為一級市場。「畫廊會培育在世的畫家,讓他專注把作品畫到最好。」Angel說畫廊像協助歌手發展的經理人,不過她對畫家要求甚高:「對方必須認真,甚至一生專注某類作品,要投緣才可長期合作。」Carmen則指出,拍賣行分析畫家市場潛力時,也會留意有否畫廊代理、曾否參與有名的展覽,「拍場也可提升畫家的知名度,最理想是每半年有作品上拍,有助令藏家加深印象」。

不少書畫前輩認為水墨只能用毛筆畫,但當代水墨會用畫掃和手指,甚至配合燈光和影像創作。而在疫情期間,不少前輩也打破傳統,以手機看水墨預展。時代不斷變,Angel和Carmen認為傳統和當代不應對立,正努力拉近兩者距離。Angel說看傳統水墨可留意筆墨和意境,看當代水墨則可品賞其概念和時代價值。Carmen說拍賣行也嘗試把當代和傳統水墨放在一起拍賣,讓藏家多留意其發展。

水墨精神應用到日常

兩人每天對着如詩如畫的珍品,日常也會和普通打工仔一樣行街shopping。Angel說藏家愛留意細節,自己選東西也會留意產品的「筆墨功夫」。「以選杯為例,我會留意色水和設計細節。」中國水墨講究留白,Carmen的家居亦應用這精神,絕不會把東西擺放得密密麻麻。藏家雖愛收集同類東西成系列,在生活中兩人卻異口同聲say no,推崇中西、新舊夾雜:「擺放類似東西會很悶!放不同東西反可互相對話。」藝術並非高不可攀,追求的意境是令自己感覺良好。縱使兩人背景不同,眼中似乎「見山還是山」。

文:呂瑋宗

編輯/ 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