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擠迫的環境,讓人任何時候也想「向上爬」——從春夏到秋冬,也行山去。在不同的季節行山,有什麼差別?當然是天氣和溫度。在春夏季度,一身輕便裝束,也許足夠應付外來環境。但當天氣漸入寒冬,又應該換上什麼服飾?
香港冬天的氣溫普遍徘徊於12℃至20℃之間,氣溫並不算太寒冷。選擇於冬天時分行山「唞唞氣」,怎樣的穿搭方法才能保暖禦寒?香港山藝協會總教練及創辦人梁梓浩(Sunny)指出:「冬天的行山裝束,可分為2個階段,一為集合、休息時的完整造型;二為行山期間,經過調整的穿著。」他因應本地的天氣環境建議,採取可適時增添或減少衣物的「洋葱式穿法」。
解構「洋葱式穿法」
相信不少人也聽過「洋葱式穿法」,究竟從內層至中層,以至外層,分別穿什麼類型的衣物?Sunny先從內層說起:「最底層的衣物緊貼皮膚,可以稱之為『second skin』,所以需要穿一件具排汗功能的保暖內衣,同時亦應具備『快乾』效能,意即能迅速將流汗所造成的濕氣帶走,幫助維持身體乾爽,避免在冬風吹來的時候,容易『攝親』而引起身體不適。」至於,中層則為「保暖層」,衣服以保暖、透氣為主,Sunny建議可以穿上抓毛(Fleece)衣物,「抓毛的設計啟發自動物的皮毛,其保暖原理在於抓毛能有效抓住空氣,保持體溫,故能為身體提供保暖之效」。
在行山的過程中,中層衣服應可隨時調節,當身體感到暖和時,可開始脫掉保暖層,而在休息期間,則盡量立刻穿回,以避免流失太多體溫。洋葱穿衣法的「最外層」為外套部分,Sunny建議,「應選擇具備擋風、抗水功效的風褸,既可以遮擋山上的大風,亦可以在遇上壞天氣時擋雨跣水,避免內、中層的衣服濕掉,而造成身體失溫」。
忌穿牛仔、貼身服飾
對於很多人來說,會視行山為休閒活動,隨便穿上「牛記笠記」的服飾便上山去。事實上,Sunny指出,「行山時,需要保持手腳的靈活度,大忌穿上厚身的牛仔服飾,除了會減低關節的靈活度,太緊身的牛仔面料亦會磨損身體嬌嫩部位的皮膚」。此外,香港較為潮濕的天氣,亦不適合在野外穿牛仔服飾,「曾有學員反駁問我,『為什麼美國西部牛仔可以在戶外穿牛仔服飾,而我們卻不可行?』他們必須要明白美國內陸地區天氣乾燥,並不會出現衣物遇濕變重的情况。若在香港行山時,穿上牛仔服飾,只會增添身體的負擔」。
Sunny認為,男士亦不應該僅穿著leggings到戶外,「眼見不少香港男士也喜歡穿leggings行山,事實上,leggings本屬內衣的一部分,過於貼身的設計,看起來實在有礙觀瞻,若真的想穿著的話,也應該在外面配搭短褲。其次,太薄身的服飾並不適合在戶外穿著,因為很容易被亂草、碎石割傷」。Sunny甚為欣賞日本人的山系風格,「日本人對任何事情也抱着認真的態度,他們配搭出的層次行山造型,除了因為出於外觀上的考量,也顧及實際功能上的需要」。他舉例說:「他們若穿上leggings,在外必定會加上短褲或一層衣物,在野外煮食時,即使被油漬濺到身上,也不會直接弄髒貼身的保護衣。」
配備登山頭燈 遇意外易被發現
常有人說在戶外穿上顏色鮮艷的衣服,萬一出意外時亦易於「被看見」。Sunny表示:「其實並沒有太大關係,顏色鮮艷的戶外服飾,僅是設計風格而已。因為對於搜救人員來說,鮮艷的顏色從遠處看來也只像叢林中的一朵花。事實上,應該配備如登山頭燈會發光的裝備,才能在不幸發生意外時易於被發現。」他補充:「早前亦有外國研究指出,人類在戶外若穿上過分鮮艷的服飾,可能嚇怕野生動物及雀鳥。雖然大部分動物也是色盲,不過這樣的說法,卻提醒了我們到大自然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感受其中的一切,而並非去破壞當中的原貌。」他認為,近年大部分的戶外服飾,在設計上也傾向採用earthtone色系,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讓人類處身大自然之中,感覺上亦不會顯得違和。
至於在挑選行山鞋方面,又應該怎樣選擇?「香港絕多數的行山路徑均為石屎路,並不算太難行,一般來說,穿上行山鞋及波鞋已經足夠。」不過,Sunny發現部分人為求方便及舒適,僅穿上拖鞋及涼鞋便去行山,「他們認為加對襪子便有足夠的保護,事實上,這樣的穿法也不能避免被樹枝或其他植物『勾到』,必須穿上有足夠厚度、能保護雙腳的鞋子才為正確」。
大家亦需要留意鞋底的坑紋是否夠深,才能產生摩擦力,從而保持雙腳的靈活度。那麼挑選一雙具備防滑功能的鞋子是否最為安全?他認為:「市面上所見的大多數防滑鞋子,都是基於商業賣點因素。大家想想,即使穿上所謂的防滑鞋子,若踏在青苔上的話,是不是一樣會跣到?要知道,行山講求的始終是個人技巧。」
●梁梓浩(Sunny Leung):香港山藝協會總教練及創辦人
文:劉詩言
化妝及髮型:Chris Lam
模特兒:Wilson Cheung(Pr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