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壕到衣櫥 乾濕褸的前世今生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07日

【明報專訊】身在歐洲的冬日春季交接時期,著得最多的是丹麥Rains雨褸。簡單連帽綴防水拉鏈款,方便衝着橫雨踩單車。但按經驗,Rains在濕度高的香港並不適合,即使上背有通風設計,全膠用料讓穿者面對焗身流汗的難題。反而傳統乾濕褸更適合這種有點濕又偶爾凍的轉季雨天。

當然,在炎夏雨天,雨傘比傳統乾濕褸及雨褸更合適,沒有通風透氣的問題。但在乍暖還寒的轉季時節,傳統乾濕褸比雨傘多一重靈活防濕的保障。事實上,乾濕褸的誕生地是英國,其出現與濕冷的天氣不無關係。乾濕褸英文簡稱trench,指戰場上的壕溝,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的重要戰術佈陣。當時大部分壕溝士兵均穿上乾濕褸作戰,有不少實用設計細節。這種實用功能,亦讓乾濕褸到今時今日仍是衣櫃必備。

談乾濕褸,不少人的着眼點在於乾濕褸的設計細節。其中一個叫人既愛又恨的乾濕褸細節是肩章(epaulette),本是用來顯示軍階,是一個英氣的細節,但大多時因為孭袋而勾甩肩章鈕扣而變得「一岩一忽」,少了軍裝英氣所需要的工整對稱。

乾濕褸最革命的設計,是其能夠防水的面料,亦是爭辯誰先發明乾濕褸的原點。在Burberry及Aquascutum誕生前,防水面料大多以過膠方式製作,如最出名的Mackintosh,其以三文治方式將塑膠夾在兩層布料之間,但這些舊式手法大都是將整幅布料過膠,解決不了氣味、重量、因高溫而融解,以及最重要的透氣問題。

從布料入手 提升透氣度

Aquascutum及Burberry的創辦人則聰明地提升了解決問題的層次,改由紗線層面入手,製作出比傳統防水布料更輕身更透氣的物料。先行一步的Aquascutum,由品牌創辦人John Emary於1853年用上經防水處理的羊毛來製作布料。後來居上的Burberry,則由品牌創辦人Thomas Burberry於1879年以Hampshire(漢普郡)牧羊人穿著的羊毛脂塗層防水罩衣為靈感,設計出Gabardine布料。最早期的Gabardine,是在每絲紡好的棉線上塗上羊毛脂,先在紗線上加入防水功能,然後再配合雙經單緯的比例、密編斜織的方式製作,利用紗線間的孔隙(pore)大小及水的表面張力,在紗線的防水功能及編織兩個層面入手,大大提升防水布料的透氣度。近年不少人將Gabardine改譯作「軋別丁」或「華達呢」,但行內常用的「斜布」,更能道出布料本身特質。時至今日,各個品牌都推出了自家的進階版本布料。Aquascutum有Wyncol,Burberry亦有各個不同成分比例的布料,以提高布料的輕巧、防水及透氣程度。

顏色、細節設計 因應作戰所需

上述兩個品牌都認為自己是首個發明乾濕褸的品牌,但按年份及布料為依據的話,Aquascutum比Burberry行先一步,但用料有別。就如迷你裙,有人說是Mary Quant發明,亦有人說是Courrèges。Mary Quant有一個很好的回應,說迷你裙並非由她或Courrèges發明,他們只是捕捉了街道所見的潮流再作提升。乾濕褸情况可能也是如此,最早發明的稱譽,該歸功於英軍。乾濕褸的設計,是戰爭及實際所需,其中最明顯的,是乾濕褸的用色。在乾濕褸成為軍服前,英軍用上紅色作為軍褸用色,但由於顏色顯眼,並不適合埋伏戰術的用途,而具掩護作用的卡其色,正好配合壕溝戰術。其他因作戰線而設計的細節,大都以防水防風為主,如覆蓋率較高的孖襟,護頸的披胸布(gun flap/storm flap)及喉掩(throat latch),防入風的袖口帶及腰帶,確保雨水順流的背部擋風片,以及既防風又靈活的綴布舌褸衩,都是全方位針對天氣而設。

乾濕褸一個重要特色是負載量,所以好的乾濕褸大都附有可加可拆的內裏,同時深入內裏的大口袋,讓軍人可毋須解鈕扣取物。附於腰帶、用來扣物的D形環,亦比其他形狀的扣環方便吊物。整個設計概念,既符合軍事所需,亦具簡潔緊密(compact)的思維。

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少軍人退伍,隨着軍隊裝備過盛或退役軍人變賣軍裝等,乾濕褸因而在民間變得流行,成為流行文化一部分,例如電影Casablanca(《北非諜影》)中Humphrey Bogart的造型,將乾濕褸定義成男士必備著裝。軍事民用的乾濕褸,亦有戰後和平的文化意義。

回顧過去時裝史,不少品牌均以乾濕褸為常設產品,當中女裝的設計比男裝更有趣。較傳統而做得好的有Yves Saint Laurent,在剪裁上下了不少工夫。Burberry的前設計主帥Christopher Bailey亦有不少混雜玩味元素的設計,同樣是女裝較好,如Prosum的棉花蕾絲乾濕褸便比起轉換圖案的男裝有趣。Michael Herz年代的Aquascutum亦有不少佳作。按品牌發展而言,近年Burberry重回軌道,而Aquascutum被山東如意收購後則發展未明。回首歷史,誰先誰後未必比看誰笑到最後重要。

千變萬化 難離實用精神

傳統大牌外,Sacai將乾濕褸與其他時裝原型如機師褸拼貼,又或是Y/Project的層層疊解構,都是近年的亮眼搶眼之作。Burberry的現任創意總監Riccardo Tisci在Givenchy年代最耍家的是將服裝原型街頭化,而來到Burberry後則將乾濕褸當T恤處理,加入不少常見於T恤的圖案,有別於過去10年解構重組乾濕褸元素的設計手法。但若回顧過去30年乾濕褸的設計,不得不提Martin Margiela的兩件作品。上述所談的乾濕褸設計大多以視覺衝擊為主,但乾濕褸的本質是實用,Martin Margiela的兩個設計完全貼合了乾濕褸的實用精神。第一件,是他為Hermès於2003年春夏女裝系列推出的解構式乾濕褸,承接了乾濕褸的可加可減功能。第二件,是他在自家品牌2005年秋冬女裝系列推出,加長背部擋風片駁巨型衣領的連帽乾濕褸,一反過來即可當防雨帽。雖然兩者都是女裝,但比起純改變視覺效果的設計,更能傳承乾濕褸的實用精神。

文:Dawn Hung(www.sedimento.co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乾濕褸 每日明報-Life & Sty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