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WELLERY:天然、養珠有什麼分別? 寶石大師開班 探索珍珠閃亮之謎

文章日期:2025年02月20日

【明報專訊】隨着養殖珍珠的普及,近年不少品牌也流行以珍珠製作珠寶。

但大家可能對珍珠有一連串的疑問,在蠔/蚌中放入沙會生出珍珠?養殖珍珠跟天然珍珠有分別嗎?你知道香港也有養殖珍珠場嗎?

L'ÉCOLE亞太區分校在港成立5周年,最近便以珍珠為主題,推出全新課程《珍珠:歷史、科學與傳奇》,一次過為大家解開以上的謎題。

珍珠源自於世界各地河流或海洋中的軟體動物,只會在某些特定海域中出現,幾千年前人類已經開始捕撈珍珠,並成為不少王族或名人擁有的重要收藏。「珍珠在各種文化歷史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它們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0年前。它被認為是人類最早被使用的珠寶和寶石形式之一,在歷史上一直佔有獨特地位。我們想藉着新課程,向大家展示珍珠的多樣特質,並探索其錯綜複雜的寶石學。」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Olivier Segura說。

在蠔中放入沙會生出珍珠?

很多人對珍珠有不少誤解,以為在蠔中放一粒沙,就會生出珍珠,但其實珍珠的生產過程相當複雜,到現時科學家也未能完全理解背後成因。每種貝殼也有機會產出珍珠,並不局限於特定貝類生物,例如螺和鮑魚也可生出珍珠;而除了海水貝殼,淡水貝類也能夠生產珍珠。

珍珠跟人類的牙齒和骨頭一樣,屬於生物礦物(biomineral)的一種。珍珠的主要成分跟貝類的外殼、珊瑚等相同,均為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為什麼貝類可以在體內生出珍珠?首先要了解貝類的身體結構。貝類的身體外圍是一層外套膜(mantle),例如大家較熟悉的蠔肉外圍的灰色部分或是帶子裙邊。外套膜會分泌出碳酸鈣,這些碳酸鈣在正常情况下會在外殼層層累積,讓貝殼生長變大;但有些時候,碳酸鈣可能會遺留在貝類的體內累積起來,逐變成一粒粒接近球形的珍珠,所以如果將珍珠切開,會發現當中一層層的同心圓紋理結構。不過直到現時,科學家也未能掌握在什麼情况下,才會令碳酸鈣留在貝類體內生出珍珠。

每100萬個貝類生物才有1粒超凡珍珠

根據珠寶藝術學院的資料,大約在每100個貝類生物中,才可找到一枚天然珍珠(但形狀、質素參差);每100粒天然珍珠才有一粒達到珠寶級別(但尺寸可能很小);而每100粒珠寶級別的珍珠,才會有一枚尺寸大而且質素高的超凡珍珠。這正是天然珍珠如此珍貴的原因。

不同地區貝類出產的珍珠外形有明顯差異,例如澳洲出產的顏色偏純白、南太平洋中部大溪地一帶出名黑珍珠……至於淡水珍珠方面,珠寶品牌Tiffany以往使用的珍珠均出自美國密西西比河(但已耗盡);蘇格蘭是另一著名的淡水珠產地,一粒在當地河流發現的43.6 grain(珍珠重量單位,見下文)天然珍珠,在2024年的一場拍賣會上更以約94,000英鎊(約92.2萬港元)成交!

5S法則鑑賞珍珠

珠寶藝術學院專家表示,要鑑賞珍珠可根據5S法則,即光澤(Shine)、陰影(Shade)、表面(Surface)、形狀(Shape)和尺寸(Size)。光澤最佳的珍珠看起來會像玻璃一樣反光,另一些則較為暗啞;陰影是指珍珠顏色是否均勻,會不會出現明顯班點、陰影。專家會按珍珠表面有沒有凹陷或凸點來劃分等級,而形狀則主要分為圓形(round)、水滴(drop)、橢圓(oval)、扁身的鈕扣形(button)、螺紋珠(ringed,即表面有螺旋紋理)或巴洛克(baroque,不規則形狀珍珠的統稱)。珍珠尺寸通常以grain為單位,1 grain即等於0.25卡或0.05克,一般來說,尺寸愈大自然愈貴,而如果是養殖珍珠的話,除了計算其尺寸,人工珍珠核以外的珍珠質層愈厚,價值亦會愈高。

養殖珍珠的原理

天然珍珠以往被大量採捕,數量驟降,現時只有巴林和澳洲附近的海域較容易找到天然珍珠。由於天然珍珠稀少,在19世紀末,日本人創造了世界第一顆養殖珍珠,以人工手法將刺激物放入蠔中,刺激它形成珍珠,事至今日,技術發展得愈來愈成熟。

那究竟養殖珍珠的原理是什麼?珍珠本身是由積存在貝類體內、原本用作外殼生長的碳酸鈣生成,養殖珍珠便是人為地在貝類體內植入以碳酸鈣製成的人工珍珠核,而最理想的原材料正是以貝殼製成的小圓珠!因為同樣是碳酸鈣,貝類分泌的碳酸鈣會包圍着人工珍珠核,慢慢生出愈來愈大的珍珠,故養殖珍珠和天然珍珠的物理和化學成分可謂一模一樣。

香港也有養珠場?

雖然珍珠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寶石,但人類最早捕獲貝類並不是為了珍珠,而是以它為糧食,後來發現貝類中間有這些閃閃發亮的圓珠,才慢慢將珍珠製成珠寶。大家未必知道,大埔吐露港曾是本港著名的採珠地點,吐露港海灣水流平穩,適合珍珠生長,在明朝發明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有記載,其採珠業始於五代十國南漢時間。時至今日,三門仔附近也設有養珠場,在貝類植入珍珠核培育珍珠。視乎珍珠大小,一般養殖珍珠若需1至3年時間培育;而貝類有淨化海水的功能,養殖珍珠也能幫助改善海洋生態。

養殖珍珠讓珍珠供應變得穩定,價錢較相宜,故近年愈來愈多品牌以珍珠製作珠寶或飾品。現時在大埔開設的養珠場更會用上metakaku技術,將無線RFID數位標籤嵌入到珍珠核中,以便追溯其來源和供應鏈,符合珠寶界的發展趨勢。關於珍珠,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課題,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除了開設珍珠課程,亦將在本周六(22日)舉辦開放日,有興趣了解更多珍珠知識的讀者不容錯過。●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開放日

日期:2月22日(周六)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址:尖沙嘴K11 MUSEA 5樓510A

網址:https://www.lecolevancleefarpels.com

《珍珠:歷史、科學與傳奇》課程

時長:4小時

導師:1名寶石學專家和1名藝術史學家

人數:最多12人

費用:$2000

語言:英語或廣東話

文:張曉冬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lifeandstyle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