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首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發現於1984年,距今36年。儘管愛滋病治療方法已大有進步,並出現「暴露前預防療法」以藥物預防感染,但公眾面對愛滋病出現兩極反應:有人仍以為是「世紀絕症」,以致很多患者不敢向家人透露病情;另一方面有人卻以為有了預防藥物,就可有恃無恐,忽略安全性行為,導致性病纏身。
◆黃:黃天祐(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針拮傳愛滋?
問:遭來歷不明的針扎到怎麼辦?會否染上愛滋病?
鄭:根據統計,被來歷不明的針扎到,染病風險為0.3%,即1000人中有3人會「中招」感染愛滋病毒。萬一不幸遭不明來歷的針刺傷,應求醫處理。
醫生會先按一般程序處理傷口:清洗傷口,打破傷風針,然後可能會抽血做基本檢查,檢驗會否感染3種大眾較關注的傳染病:愛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及後再按需要抽血詳細檢查或安排藥物介入治療。
■感染HIV≠患愛滋病?
問:驗血HIV呈陽性,是否等於患上愛滋病?
黃:感染愛滋病病毒(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不等於患上愛滋病(後天免疫力缺乏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當HIV破壞病人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力不斷下降,患者出現不同感染,才是患上愛滋病。
HIV會破壞免疫系統,病人因此要定期監測白血球CD4指數,若低過200,很容易受到病毒和細菌侵襲。同時要定期檢驗病毒量(viral load),數值愈高反映病毒繁殖得愈快,傳播度亦愈高。
約10年前,病人一般在CD4下降至低於350才會用藥;但現時國際共識,驗出HIV時便會立即處方藥物,原因有三:
1.可把握治療黃金機會,盡快控制CD4,減低病發風險
2.若不立即處方藥物,病人可能誤以為自己「無事」,不再覆診,因而流失病人
3.有研究指出,HIV檢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U=U),若把愛滋病毒壓制至不能偵測的程度,其傳播風險極低,甚至可以說不會傳播
因此從公共衛生角度來說,應為病人盡早治療。
■一生至少測試病毒1次?
問:誰人需要接受愛滋病毒測試?
鄭: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呼籲,成年人一生至少做1次愛滋病毒測試。而懷疑曾有不安全接觸,不一定是性接觸,可以是被針刺傷、處理傷口時沒有戴手套等,也應該去做測試。即時抽血檢驗並不會驗出是否「中招」,因為身體在感染HIV後約3個月產生抗體,此期間稱為「空窗期」,但即時驗血可用作對照比較。如果在網上購買試紙,要小心留意說明書,計算出正確時間,如遇到問題應請教醫生。
黃:愛滋病治療近年有很大進步,只要及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而延誤治療可以致命,我遇過不少病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HIV,直至發病出現多種感染。因此,建議高風險人士定期接受檢查。
■乖乖吃藥 不發病不傳染?
問:確診愛滋病,即是患上絕症,九死一生?
鄭:大家可能還抱持舊觀念,認為感染HIV會在一定時限內病發。其實感染HIV與愛滋病是兩回事,我們用乙型肝炎來說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以一生人也不爆發肝炎,但病發就需要用藥醫治。
黃:暫時未有方法根治愛滋病,但現今治療比以往進步。愛滋病上世紀80年代開始蔓延,病人病發後會在短時間內死亡,但自90年代出現雞尾酒療法,加上藥物不斷改良,現時愛滋病就像慢性疾病,只要及早治療,便可控制病情;但病人需長期用藥,不可停藥。
雞尾酒療法是指同時處方3種抗病毒藥物,3種藥會在病毒不同生長周期攻擊病毒,打擊病毒和減少抗藥性的出現,壓抑病毒至不能偵測水平,病人的免疫力會逐漸提升。只要病人跟足醫生指示服藥,療效十分顯著,一般在服藥數星期後,白血球CD4指數就會逐漸提高。
以往,愛滋病人需要服用很多藥物,1天吃10多顆,有些藥物更要放在雪櫃冷藏,十分不便,而且副作用大,如肚瀉、失眠、膽固醇升高等。近10年有新藥研發,簡化了療程,1天只需吃1顆藥,副作用亦減少了。
■肛門癌攻擊愛滋病人?
問:現時治療愛滋病有什麼挑戰?
黃:癌症是病人面對的問題。雖然現時藥物治療很有效,癌症罹患率亦下降,但有幾種癌症沒有下降趨勢,尤其是肛門癌。近20年,愛滋病患者罹患率不斷上升,就算病人接受愛滋病治療,肛門癌罹患率也沒有下降,現時原因未明。
可致癌的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類乳頭瘤病毒)是另一個問題。有些病人認為自己已感染無法根治的HIV,就自暴自棄,性行為不用安全套,結果染上其他性病。從定期驗血中,可驗出梅毒、淋病等性病,卻不能驗出可引致肛門癌的HPV,病毒潛藏在體內,伺機病發。現時,香港未有為愛滋病人作肛門癌篩查,但我將與瑪嘉烈醫院合作開展篩查,為愛滋病人作肛門抹片測試,希望能及早發現和診治。
文:杜欣勇
編輯:林曉慧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