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收集呼吸道樣本化驗,是診斷呼吸系統疾病時經常採用的方法,樣本可以用作微生物學化驗,培植各種病原體如細菌;還可以作細胞學和核酸檢測,去診斷癌症和病毒感染等疾病。最近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肆虐,所以大家也開始對各種從上呼吸道收取樣本方法有所認識。
「深喉唾液」可作快速測試
上呼吸道樣本主要從鼻孔、鼻咽或咽喉抽取。「鼻咽抽吸液或拭子」(nasopharyngeal aspirate or swab)就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較常採用的方法,須由醫護人員負責操刀,由於過程有產生飛沫的風險,所以需要穿著適當防護裝備和在合適環境下抽取。「深喉唾液」(deep throat saliva)是一個較簡單而又毋須假手他人的方法,過程沒有任何不適,而且有醫學文獻顯示它對於偵測新冠病毒相當靈敏可靠,故此這個方法普遍用於普通科門診和急症室,以及外地抵港人士作病毒快速測試。然而,採集需要一些簡單技巧,要把積存於鼻咽分泌物索進喉嚨,接着清出咽喉唾液,再吐進收集瓶內。如果病人無法配合和分泌物分量不足,可能會令測試呈現「假陰性」。
另一方面,痰涎(sputum)是診斷下呼吸道疾病最簡單、常用的樣本來源,多用於診斷肺部傳染病,如細菌性肺炎和肺癆等。但是,很多病人沒有太多痰涎,或沒有能力咳出來,所以需要醫護人員協助使用喉管從咽喉和氣管吸出,或經肺部物理治療程序協助,還可以嘗試利用霧化高濃度生化鹽水(nebulized hypertonic saline)去誘發痰液(sputum induction)作化驗之用。然而,如果需要診斷肺癌或一些在肺部較邊陲的疾病,單靠痰涎化驗的診斷效率十分低,可能要借助「支氣管鏡」(bronchoscopy)抽取樣本。
支氣管鏡是一支直徑約4至5毫米的軟性內窺鏡,從鼻孔或口部經咽喉進入氣管和肺部。一般檢查過程約30分鐘,可以採用局部麻醉和輕度鎮靜藥物。過程中可直接目測檢查氣管內壁結構,醫生還會注入小量生理鹽水去抽取下呼吸道分泌液作分析,亦可以用活檢鉗和抽針等工具抽取組織化驗。然而,支氣管鏡始終是具入侵性的介入醫療程序,檢查過程會引起不適外,檢查本身和所使用鎮靜藥物亦有潛在風險,故需專科醫生評估後才可進行。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