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社交隔離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08日

【明報專訊】自從新冠病毒肆虐,香港的教育界便起了天翻地覆的轉變,中文大學也不例外,為了social distancing(社交隔離),剛剛完結的學期,甫開始已採用網上教學,代替正常的課堂授課。多得中大同事的盡心盡力,處變不驚,不辭勞苦把網上教學搞得頭頭是道,雖然一些細節尚待改善,但成績總算不錯,據說學生對過去幾個月網上教學的整體評價不差,更有外國大學表示要向中大取經,看來負責統籌網上教學的同事、所有前線老師,以及在幕後孜孜不倦,隨時候命的IT支援隊伍,所作的努力沒有白費。

可是,不論網上教學做得多好,好歹也只是個權宜之計。不少老師和同學,都覺得網上教學缺乏交流互動和人與人的溝通,絕不能代替有血有肉的面對面課堂授課。那些付了學費就讀自資課程的同學,更有「貨不對辦」,物非所值的感覺。

防疫成新常態 人更與世隔絕

香港的疫情轉緩,本來以為9月大學開課,可以重啟正常的課堂授課已無懸念,怎知不旋踵又有本土感染甚至群組爆發出現,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警號:要是新冠病毒揮之不去,我們有什麼應對之策?總不成要永無休止地網上教學。要是大學生連同學和老師都未曾直接面對面交流便畢業,大學教育肯定大程度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疫情在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看來大有可能成為全球風土病,人類要和病毒共存,種種防疫措施可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新常態」(new normal)。那時,為了社交隔離,限聚令、戴口罩、摒棄肢體接觸的社交禮儀等成了生活一部分;人人好像是患了潔癖妄想症,除了頻頻洗手,還避免和人相處;開會、上課、生意合作等全部用zoom,本來簡單不過的面對面商討,變了網上溝通,雖然可以和對方通過視像和聲音互動,但大多只見對方的大頭像,身體語言無從捉摸。開會或上課更隨時可以關掉視像,「冇眼睇」,不喜歡時更可索性關掉對話,暫時失聰,不用聽對方的廢話。即使可以見面,但看到的只是對方的眼睛和額頭,面部其他地方都給口罩遮蓋,看不到面部表情。結果是人與人之間變得愈來愈疏離,溝通技能每况愈下。有朋友說,香港的宅男宅女已氾濫成災,「新常態」會令他們更足不出戶,更沉迷打機,更與世隔絕。

醫學教育重視溝通技巧

我們從事醫學教育的,從來都注重訓練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people skill)及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我們的醫科畢業生,除了醫學知識和技能水平要達標,還要懂得和病人溝通,讓病人覺得他有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compassion),同時能贏得病人對他的信任和信心。這些技能,除了理論知識,最重要的還是老師們的身教言傳,才可以一代一代承傳下去。可是,醫生戴上口罩,穿上保護衣,甚至保護面罩,就像在病人和自己之間築起圍牆,增加了隔膜,要身教學生,也增加了難度。

Social distancing,防疫之所需,但提防,別要把人尤其是年輕人,變成asocial(不合群),甚至anti-social(反社會),看來專家們要傷腦筋了。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