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不少情緒病跟童年經歷有關。這不一定是身體上受到侵害,更多的是情緒互動方面的問題。
兒子不順從 即化身「受害者」謾罵
曾經有一名男病人,因為母親認為拍拖4年的女朋友不是「門當戶對」而無奈分手。這病人並不是年輕人,而是事業穩定的成年人士。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個大男人會因為媽媽反對而放棄戀人呢?細問下,原來從他小時候,媽媽已經情緒激烈,當他不順從媽媽的意見時,媽媽便會喋喋不休、發怒謾罵,接着把十多二十年前的舊事重提,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這名男士從小已承受着這種壓力,要提出己見並不容易,唯有盡量避免逆她的意思。他的媽媽控制慾強,亦有很強的批判心,因此對未來新抱常常諸多挑剔。就是這樣,這名男士的內心雖然很愛女朋友,但因為媽媽的情緒而引起內心強烈的掙扎,最終被迫放棄戀情,還患上抑鬱症。
至親情緒勒索 影響持續
面對家人強烈情緒的苦惱,不是外人容易明白的事情。有時候,這些家人在外人眼中都是平和合理的。這是因為,這些媽媽無意識地覺得孩子是她可以操控的一部分,而媽媽的情緒只會在孩子想有自己意見的時候才表現出來,其餘時候都是一個細心、照顧周到的好媽媽。媽媽貼心的照顧亦無意間造成孩子的倚賴,使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得以持續。
這些不平等的關係造成的心理陰影十分持續,即使孩子長大後也持續地影響着他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模式。背後很多被抑壓的情緒更容易導致情緒病。這類個案比較複雜,必須先對症下藥,治療已經引發了的情緒病,然後在過程之中加以探討背後的情緒,慢慢讓患者能夠把自己和媽媽的情緒分開,過程中需要的勇氣和努力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