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抗疫未成功 仍需再努力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20日

【明報專訊】編按:約個多月前,新冠肺炎的本地感染數字回落,甚至出現連續數星期沒新增感染個案。當大家以為可鬆口氣,防疫措施開始放鬆的時候,冷不防第三波疫情來襲,是時候重溫一些簡單但重要的抗疫信息。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新冠肺炎」正名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一般在感染病毒後4至5天出現病徵,但也可長達2星期才發病,多有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感染徵狀,但亦可影響身體其他組織。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血管栓塞、自體免疫疾病,其中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屬高危一族。部分受感染者完全沒有病徵,但仍然可能傳播病毒,甚至成為「隱形超級傳播者」(silent super spreader)。

孕婦受感染 胎兒也可中招

孕婦似乎不比其他人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受感染後也不會更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但母親受病毒感染,有證據顯示腹中胎兒亦有可能受感染。如果母親不幸受感染,並有嚴重併發症如肺炎,嬰兒早產的風險即大大增加,母嬰皆有危險。

任何年齡的孩子都有感染COVID-19的風險,病徵與成人患者相似,但病情一般不太嚴重。然而兒童較多活動,感染後或較容易將病毒傳播他人,必須小心。

病毒的傳播主要是人傳人,病毒會透過飛沫傳播,尤其容易影響家人、同事及親密接觸者,互相靠近、握手、擁抱、分享食物及一起唱歌皆屬高危動作。接觸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然後觸摸嘴、鼻子或眼睛,亦可感染。早前有個案懷疑冷藏食物可能受病毒污染,但目前仍未有證據顯示病毒會透過食物傳播。

快速基因測試有助確診COVID-19,數小時有報告;深喉唾液乃另一選擇,小朋友亦可考慮使用大便樣本。患者確診後必須隔離,同時觀察病情,直至病毒基因測試持續呈陰性反應。病情輕微,平均兩星期後康復;病情嚴重,可能需要用呼吸機甚至人工肺。個別患者可考慮參加新藥臨牀試驗,試用抗病毒藥物、注射康復者血液抗體,或考慮用類固醇。

科學家正努力研發預防COVID-19的疫苗,但疫苗效用多大?副作用多少?有效期多長?皆屬未知數。然而未有疫苗,大家仍需要採取一些措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

保護自己及他人,應切實履行「社交隔離」(social distancing),此措施非常重要,因病毒主要透過密切接觸傳播,避免與患者及任何懷疑受感染者接觸。盡量與所有非同住者保持至少2米的距離,也避免人群聚集,即使是小型聚會。海外旅行屬高危活動,尤其往返疫情嚴重的地區,機場及飛機上皆屬高風險地方。如確實需要外出,記得佩戴口罩,而摘下口罩時,必須確保不要觸摸眼睛、鼻或嘴巴。勤洗手非常重要,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每次至少20秒鐘;留心清潔手腕、指甲和手指之間部位。冲洗雙手後用紙巾擦乾,然後小心扔掉。

如家中有人正家居隔離(home quarantine),建議單獨留在房間,獨用浴室,並且留在自己的房間吃飯,同時遠離家中寵物,直到隔離期滿。清潔房間時,應戴上即棄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穿過的衣服或用過的被褥,把衣物放入洗衣機之後,即清潔洗衣機的外部,並清洗雙手。

切記,疫情反覆,絕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可能前功盡廢。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健康 第三波疫情 社交隔離 防疫措施 防疫 口罩 新冠肺炎 梁憲孫 醫言有理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