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無接觸史無病徵 不建議驗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27日

【明報專訊】醫院管理局(7月19日)表示,過去一周約有1000人到急症室做深喉唾液測試。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溫光安指出,自第三波疫情爆發至今,急症室求診人數增加。部分人因出現新冠肺炎徵狀求醫,亦有小部分人沒有病徵,但曾與確診者有直接或間接接觸,譬如大廈有人確診,擔心中招而去做檢測。

「疫情爆發前,病徵輕微的人不會求醫;現在因為擔心,有兩聲咳、流鼻水,都會來看急症。」不過,急症室始終是救急扶危的地方,徵狀輕微的人應到普通科門診或私家醫生求醫。市民應正確使用急症室服務,以免令有需要的病人增加輪候時間。

「或出現假陰性 因而鬆懈更糟糕」

即使同一幢大廈有確診個案,若沒有徵狀,急症室都不會為市民做檢測。他解釋,政府化驗室工作已經飽和,等待檢測結果需時由起初1日,到現在3至5日;再者,病毒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若受感染者初期沒有徵狀,深喉唾液樣本病毒含量低,未必驗到出來。他明白市民的憂慮,但若無直接接觸患者,感染風險低。

如病人來急症室求診,有新冠肺炎病徵的才會安排做病毒檢測,包括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頭痛等;部分人士會失去嗅覺、味覺、肚痛、腹瀉。年輕、沒長期病患的人,徵狀一般較輕微;長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則容易有併發症,例如氣促、呼吸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他又提醒市民必須準確提供接觸史,讓醫護人員作最適當的安排。「不要因為怕說出來會被送去檢疫營14日,又或者想快點做測試,就訛稱有接觸史,最後可能會被送往檢疫營。」

如果居住在爆發地區(如沙田、慈雲山)或大廈有確診者,但不曾到過爆發群組感染的地方或飯局,亦沒有出現病徵,溫光安不建議做病毒測試。「測試有可能出現假陰性,如果因而鬆懈更糟糕。倒不如繼續保持社交距離,同時觀察徵狀。有徵狀請及早求醫,徵狀輕微者可考慮向普通科門診或私家醫生求診,嚴重者不要遲疑,馬上到急症室。」假如對病徵有所懷疑,例如鼻塞、肚瀉、頭痛、疲倦,可以先諮詢醫生意見。

如果很擔心自己中招,「唔驗唔安落」,怎辦?溫指出,對抗新冠病毒是「長期抗爭」,要保持心境開朗、抱正面心態,才能戰勝疫情,「如果用驗與不驗(新冠病毒),去定奪自己往後在疫情中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做法。今日驗了,明天又鬆懈,一星期後又出去聚餐,對自己和整個社會都有問題」。

篩檢高危群組 勝過全民篩檢

中大公共衛生學院客座教授黃子惠同樣認為,有病徵才需要檢驗。「驗到沒有感染,不表示之後都沒有;難保有日又接觸到病原,並不是驗到沒事就安心啦!今日沒有,但明天可能被感染!」建議市民減少去人多的地方、戴口罩及做好個人衛生,已經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有人建議做大規模篩檢,他認為意義不大,因目前香港真正帶病毒的人不多,全民篩檢出現假陰性/假陽性機率大。從流行病學角度,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即檢驗結果呈陽性者中,真正有病的人的百分率)受染病人數影響。即使測試工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高達99%,但真正有病的人少,便會出現假陽性率高於真陽性率。

換言之,找染病機率愈高的群組來篩檢,便能找到愈多真正受感染的人士。當某個屋邨、群組爆發,曾經到過該地區或接觸者接受篩檢才有意義,真陽性率相對地高,能有效找出病者。因此,市民應考慮清楚有無需要做檢測。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