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暑剛過,正值夏季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暑氣逼人,大家會否感到倦怠心煩,食慾不振,甚至嘔吐腹瀉?中醫指出,這些不適可能是「苦夏」作祟。
要一解炎夏之苦,吃西瓜涼冷氣就可以?中醫教你解暑秘訣。
大家對「春困」應該毫不陌生,「苦夏」又是什麼呢?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中醫盧詠坤表示,「苦夏」是民間俗稱,中醫學正式病名是「疰夏」,從病名中的「夏」字可見,它是一種明顯的夏令季節疾病,也是虛勞病的一種,又稱為「夏痿」,她解釋:「夏天是芒種時節,時常下雨,天氣潮濕悶熱,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當體內的濕熱過重,脾胃心肺都未能適應的話,很容易造成食慾下降、胸悶腹脹、頭暈身困、五心煩熱、汗多口渴等情况。嚴重者會疲勞、嘔吐、腹瀉。」
脾胃弱 大便變溏薄
夏天悶熱,令人頭暈心煩,食慾不振很容易理解,但為什麼會引致腹瀉?盧詠坤表示,「如果脾胃運化不好,就會水濕停濟,水濕不能透過小便排走,就會經由大便排走,大便會變得溏薄」,所以苦夏經常有脾胃上的問題。而體質和脾胃都較弱的小童和老人家,特別容易患上苦夏。
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盧詠坤解釋,女性天生體質較男性弱,因生理期、懷孕等消耗氣血,或因節食減肥而耗傷脾胃之氣,故較易受暑濕之邪外侵。女性患上苦夏,除了疲勞胸悶這些常見徵狀,亦會導致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問題。
味苦、紅色食物 清熱養陰
雖然苦夏令人渾身不適,但盧詠坤表示,如果病情不太嚴重,可以先嘗試食療。不過,如果食慾不振、腹瀉等嚴重徵狀持續一星期,試過食療也沒有改善,建議求醫。盧詠坤說,夏季時,人的新陳代謝會快點,出汗多,消耗也大,「所以飲食要注意均衡、清淡,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瘦豬肉、鴨肉、魚類、蛋類和豆製品;新鮮的蔬菜瓜果、海藻類尤其要多吃」。
飲食均衡固然重要,但中醫有沒有專治苦夏的食療呢?俗語有云「苦夏吃苦,夏不苦」,「以苦攻苦」是否真有其事?盧詠坤解答,中醫講求夏天養心,而苦味食物比較「入心」,「可以除燥熱,清心利尿,幫助排走夏天體內的水濕,就不會有大便稀爛問題」,所以可以吃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蓮子、苦丁茶等,達到清熱、解暑、養陰的功效。
說到養心,還可吃些紅色食物,如紅豆、紅椒等,盧詠坤也建議午睡,「午睡是十分有效的養心方法,但不可以過長,每天30至60分鐘已經足夠」,即使是上班族,午飯後小睡片刻,甚至只是閉目養神,也有助使心神寧靜。
心靜自然涼 酸味飲品生津
常言道「心靜自然涼」,心靜又能否一解苦夏?盧詠坤表示,苦夏是身體內有熱,夏天屬火,與心相應,如果心情煩躁當然會令人更熱,所以要避免心情過於波動,大喜大怒會「以熱助熱」,保持心情愉快和平靜,的確能令人涼快一點。不過,除了養心,更要注重脾胃,「暑傷心,但濕熱會困在脾胃,濕鬱熱蒸,陰邪便會積聚在人的下焦(位於臍以下,包括肝、腎、大小腸及膀胱),導致人容易倦怠,所以只有心靜未能完全解苦夏」。她提醒,要健脾胃,一定要吃得清淡,因為吃得油膩,脾胃運化不到,大便就會溏薄稀爛。
可是,無論對大人或細路,清淡食物欠吸引力,盧詠坤建議,可以在食物中加入蒜泥和醋炮製涼拌,會比較開胃。口渴時則可喝一些酸味的飲品,如烏梅汁、山楂水,或者果汁如檸檬、葡萄、奇異果等,老少咸宜之餘,亦有斂汗止瀉、去暑益氣、生津止渴之功用。
冷水浴招寒氣 溫水更合適
未必人人能「吃苦」,一般消暑方法,如喝冰涼飲品、吃雪糕、冲凍水涼,從中醫角度又是否恰當?
中醫認為陽氣對健康十分重要,而脾胃健康着重脾陽,若脾陽不足,會令水濕運化失常,便會導致很多腸胃問題,盧詠坤指出,「冰凍食物有寒氣,會凝滯在體內,造成寒凝氣滯的現象,當脾胃較虛弱時,濕濁便會內困,不通的氣會引起頭暈、肚瀉、作嘔等不適徵狀」。她亦稱,人體內的陽氣像一團火,如果食物或飲品太冰凍,就會把火撲滅,對身體造成一個不好的狀態。
盧詠坤表示,炎夏之際可以間中吃一點冰凍食物,但盡量少食,而平日已容易有腸胃不適的人,以及老人家和小孩子就應盡量避免,在雪櫃拿出來的食物要在室溫下放一會才入口。
另外,也不要以為吃水果一定是健康之選,盧詠坤表示偏性較大的水果要小心食用,如西瓜,偏涼性不能吃太多,曾經就有病人吃了很多西瓜,希望消暑,反而加重了苦夏徵狀。她建議,性質溫和的水果,如蘋果、梨、奇異果等,都適合一般人食用。
外出之後,回到家中大汗淋漓,當然會想立即開冷氣或者冲凍水涼,但盧詠坤表示,「很熱的時候,皮膚最表層的腠理會打開排汗,若在此時吹涼風或冲凍水涼,會把寒氣引入身體,中醫叫汗出當風,容易引起風寒、感冒」,她建議洗澡用溫水,冷氣則保持25℃左右,與室外溫差不要太大;尤其在現時疫情期間,要注意保持空氣流通,可以在睡前開冷氣,半夜關掉,打開窗戶。
《黃帝內經》有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盧詠坤表示,平日作息定時,增強人的正氣,就可以抵擋外邪侵襲;定時做運動,多排汗,亦有助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