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職業治療新方案 助中風護士重拾巧手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10日

【明報專訊】「喂,是芯薇嗎?我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臨牀導師巫姑娘,想跟你約時間來診所接受評估,好商量一下職業治療的方案。」放下聽筒後,我長長的呼了一口氣,自己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打出這通電話。在接手這個案時,令我回想當年老師說我們跟醫生的微妙關係,因為醫生想到新穎的治療方法,都會找職業治療師共同去實行。這次,也不例外。

顱直流電刺激術+強制性運動療法

芯薇(化名)是一名年輕護士,兩年多前她突然昏倒,發現腦內血管瘤破裂引致腦出血。手術過後,漫長的康復治療隨即開始。直至1年前,她的認知功能及四肢活動大致能應付日常生活,由密集訓練變為兩周一次的覆診。隨時間過去,復工日子接近,她擔心自己未能應付護士工作。醫生決定透過經顱直流電刺激術(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配合強制性運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希望進一步提升她的活動能力。

就這樣,我收到了轉介信,醫生想職業治療師協助執行這個「新穎」的治療手法,我的腎上腺素立刻飈升。一方面,為能夠使用高端科技幫助病人而雀躍,兩種方法單獨應用於中風康復,效果也有不少文獻支持;但將兩個方法一併使用,是比較新的嘗試,相關研究也不太多。另一方面,也擔心時間上的要求,因為差不多每天都要安排訓練,對患者和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呢!

精挑評估工具 了解患者工作需要

看看手上資料,芯薇上肢活動能力其實已不錯,若還需要接受治療,想她對提升手功能有一定的要求。故要小心挑選評估工具,才可準確找出問題所在,亦要細心了解她在日常生活不同角色和崗位上的需要,訂立可行及循序漸進的治療目標。經過一番準備,終於來到評估的日子。除了握力和指力,特意安排了手功能的測試,包括撿起細小物件如萬字夾和使用工具等,因為她若要重拾護士工作,手功能要足夠應付處理針藥及洗傷口,這些都是精確的工作。果然,患側(主力手)力量與精確度都比好手及一般人弱,應付日常生活並沒有大問題,但要應付工作,還得努力訓練。

接受CIMT,患者需每天把好手約束5小時,只能使用患側處理日常活動及訓練。芯薇需在CIMT時接受20分鐘的tDCS,目的在於調節腦神經遞質的活躍程度,從而提升治療效果。治療活動包括肌力鍛煉、精確度訓練、工具使用、煮飯寫字、針筒應用、洗傷口練習等。就這樣,兩個月20多節訓練轉眼就過,她患側手指抓握力提升了5倍,精確度亦提升了三成。經過這有血有淚的訓練,無論是芯薇還是我,都對治療的效果感到莫大的滿足。

回過神來,又收到醫生的轉介信,今次又會是怎麼樣的治療旅程呢?

文:巫崇榆(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職業治療))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