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合璧 「針」對激痛點 通筋活絡減痛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14日

【明報專訊】醫學研究開拓未知的領域,過往物理治療主要針對肌肉骨骼的研究,近年展開新的探索,例如:軟組織超音波、肌肉張力評估儀、生物電阻等。

愈來愈多研究針對不同組織、器官、內臟的筋膜(fascia)對人體影響,包括活動機能及痛症管理。研究人員將筋膜和中醫的經筋比較,發現相似度高。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相輔相成,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東方及西方醫學都不斷有相關軟組織的研究,物理治療師將有關醫療科技用於處理康復醫學上各種奇難雜症。

浮針+掃散 紓緩肩頸痛

傳統針灸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廣泛應用於各科。除了中醫外,持有認可針灸資歷的註冊物理治療師,亦廣泛應用針灸療法於臨牀治療。傳統針灸療法具有數千年歷史,與時並進,針具亦愈趨專業,其中浮針的發明更為現代針灸療法取得突破進展。

軟組織超音波 測量筋膜改變

浮針療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是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浮針醫學研究所所長符仲華於1996年發明。他經過20多年臨牀實踐及研究,發展成「浮針醫學」。浮針是從傳統中醫針灸理論及方法上提煉而成的現代針灸醫學,融合中西醫學觀念,並結合醫療科技打造而成的結晶品。醫療專家配合一些創新儀器設備如軟組織超音波等,就可以客觀地測量研究,藉以探索筋膜的改變對人體影響。

進針病灶 針體在淺筋膜

浮針療法作用僅在皮下層,像浮在肌肉上一樣,故稱浮針。

浮針進針點非循經絡和腧穴,而是結合西醫肌筋膜激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理論,進針於病灶,針尖朝向並穿過MTrP,針體位於淺筋膜內,便可產生療效。進針之後,需要作掃散動作,同時配合指導下的特定運動,有利提高療效。

66歲周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有高血脂、頸部和肩部疼痛等病史,因為間歇性頭暈頭痛求診。透過磁力共振檢查,發現變異型頸椎病(C3 / 4),診斷為顱外頭痛。以浮針治療,將針尖指向肱二頭肌,進針之後作掃散動作,同時配合指導下的特定運動。治療後,周女士表示頭痛及肩頸疼痛明顯紓緩。但為免復發,治療師叮囑她避免長期低頭使用手機,定期做頸椎運動,輕柔按摩以放鬆緊張的肌肉,定期作戶外活動以改善身心健康。

妥善運用醫療科技,有助提升病人生活質素。在康復醫學領域上,針對痛症及肌肉骨骼問題的醫學新科技,亦令治療效果提升。

「吸啜」深層按摩 提升手腕伸展

骨膜、肌腱、韌帶、筋膜等都屬於結締組織。LPG治療儀器屬非入侵機械式吸啜按摩儀器,通過負壓吸力,產生深層牽、拉、扭、揑及滾的按摩動作,有助伸展結締組織,緩解肌肉痠痛、背部僵硬、運動勞損等問題。同時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幫助消腫及改善四肢冰冷,亦可減低手術後疤痕拉緊的情况。

伸展結締組織 緩解肌肉痛

5歲的馬小朋友,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患有自閉症及動作協調障礙,局部肌肉緊縮。因為前臂及手腕肌肉緊張,造成手腕姿勢異常而求診。檢查後發現右手腕伸展幅度只得20度,診斷為腕屈肌緊縮,需要運用 LPG治療儀器的負壓吸力及機動滾輪,於腕屈肌上作深層的牽、拉、扭、揑及滾的按摩動作,伸展前臂及手腕的筋膜。經治療後,右手腕伸展幅度增加至60度。

香港多間醫院、非牟利機構及物理治療診所有提供LPG療程;而協康會屬下各間中心,大部分備有LPG設備,提供服務包括:

‧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包括大腦痙攣、發展遲緩、自閉症及動作協調障礙等,有全身或局部肌肉緊縮,或有浮腫和四肢冰冷的問題

‧手術後疤痕拉緊,妨礙身體活動

‧需加強身體及四肢伸展幅度之兒童

文:黃顯偉(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執委會成員)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