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治通鑑:半月板創傷 治療要「分區」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21日

【明報專訊】半月板是膝關節內纖維軟骨,每邊膝部有內側和外側半月板,其功用是減少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之間的摩擦,分擔膝關節負荷和作為吸收膝關節震動的「墊子」。

運動發力不當、轉向不穩傷膝

半月板傷患分為退化性及創傷性。隨年歲增長,半月板有可能出現退化,失去部分原有的緩衝吸震能力;而半月板創傷,原因不外乎關節在不正常姿勢下發力不當、負重情形下扭轉膝關節、過度伸張形成巨大內翻(或外翻)旋轉壓力、跳起後落地控制不穩。患者常見於欖球、足球或羽毛球等運動,需要做出許多加減速、轉向跑動、跳躍的運動員。

半月板損傷患者膝關節間隙處有壓痛點,會疼痛、腫脹、不能伸直或過度屈曲,行走於高低不平的路、上落樓梯時較明顯不適,走路急轉彎時傷腳有刺痛,有時活動時可聽到有微響聲。這與其他膝痛原因,如筋腱炎、關節退化等徵狀大同小異,治療方案卻不盡相同,為免延誤治療,小傷變大傷,建議由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診斷。

癒合取決血供應 無法修補須切除

組織損傷能否癒合,取決於血液供應是否充足,因此半月板受傷位置對於能否自癒十分關鍵。半月板之外緣,即接近皮膚肌肉處,血液循環較足夠,一般稱為紅區(red zone);半月板之內緣,即關節深處,缺乏血液循環,一般稱為白區(white zone),基本上難以癒合(見圖1)。如果傷患小而穩定,位於紅區,值得保守治療,給予時間觀察及讓其慢慢修復;如果出現於白區,且屬於大而不穩定的破裂,則要考慮微創切除部分半月板或修補半月板。微創手術一般建議「能補則補」,不能補才考慮切除,已有不少文獻反映,雖然兩種手術都能治療膝患,但切除部分半月板較大可能引致膝關節提早退化。

術後復康訓練很重要,一般分為4階段,每階段需時因人而異,取決於傷患嚴重程度、手術種類及患者體能條件等。

1. 術後首星期需要較多保護,只可作簡單復康運動,例如:靜止蹬腿(static quad)、直腳抬腿(straight leg raise)、低阻力單車、下肢拉筋等;修補手術後需短暫使用手杖步行,減少膝部負重。首星期目標為保護患處及維持基本肌肉活動。

2. 之後一星期可增加肌肉訓練,如微蹲、蹬腿機(leg press)、健身單車、步姿訓練,多以腳踏實地的運動為主,加強關節的本體感覺。

3. 第三星期應循序漸進地加強復康運動,如靠牆無影櫈、半蹲、急步走,並加入平衡訓練,進一步增加關節活動幅度、肌肉力量及控制,目標是膝部活動幅度及步姿如常。

4. 最後是運動專項訓練,物理治療師按患者需求設計訓練,內容廣泛,可以是加減速跑步、衝刺、跳躍、力量、速度訓練等。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為運動傷患及術後復康人士而設的物理治療服務,查詢:2783 3636

文:黃愉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級物理治療師)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