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1):左右為難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26日

【明報專訊】早前一名患有冠心病的老伯求醫。王伯今年80歲,約大半年前做過「通波仔」手術,放進了兩條心血管金屬支架。除了亞士匹靈,他還需要服用額外的抗血小板藥物來預防支架栓塞。近兩個月他發現大便有血,家庭醫生懷疑他痔瘡出血,可是痔瘡藥物沒有把情况改善,於是家庭醫生轉介王伯見專科醫生,考慮檢查大腸。

王伯見了兩個專科醫生。第一個拒絕為他做內窺鏡檢查,因擔心抗血小板藥物會增加切除大腸瘜肉而出血的風險,但停止抗血小板藥物亦可能導致支架栓塞,觸發冠心病復發;第二個醫生認為再觀察3個月才考慮檢查大腸,因為有外國指引,「通波仔」後1年內不適宜做大腸內窺鏡檢查,以減低冠心病復發或大腸出血的風險。

但王伯的大便出血問題並沒有改善,每天如廁總發現有血。「陳教授,醫生說現在照大腸很危險,可能會導致嚴重出血或觸發心血管栓塞。萬一我真的患上大腸癌怎麼辦?」徬徨的王伯向我求診,希望打破這個困局。

通完波仔就不可能照大腸?

當我翻查王伯的病歷,發現放於他體內的心血管支架是新一代產品,不需要長期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更重要是王伯的心臟功能保持良好,最近半年沒有任何復發。整體來說,依據王伯的心臟情况,是可以做大腸內窺鏡檢查,只需要於檢查前後數天調校抗血小板藥物的服用方法便可以。

不可簡單跟從一套指引

終於在上星期,我為王伯做大腸內窺鏡檢查,發現他除了痔瘡,乙結腸還有一粒頗大的瘜肉。於是我把瘜肉切除及結紮了他的痔瘡。我叮囑王伯留意內窺鏡手術後的大便,因為有可能切除瘜肉後2至3天傷口才出血。過了一星期,化驗報告顯示那個瘜肉是早期的大腸癌,幸好沒有殘留的癌細胞,也沒有擴散迹象。王伯的大便再沒有見血,總算是把問題解決了。

隨着人口老化,愈來愈多病人同時患上大腸癌及心腦血管病。現時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往往不接受高風險人士例如心血管病、中風、心房顫動等等,因為這些人士的併發症風險比一般人高,但他們亦是患上大腸癌的高危一族。要幫助這類人士,我們不可能簡單地跟從一套指引。相反地,我們需要為這些高危群組作出個人化的風險評估,因為如何平衡每一個高危人士的出血及血管栓塞風險都不一樣。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