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帶醫科生臨牀實習,一名50多歲病人王先生的雙腳患上了神經線退化,膝蓋以下感到麻痹,檢查發現神經反射消失。他雙腳雖仍然有力,但由於失去了平衡力,不能夠站穩,更談不上走路。以往他是一名保安主任,可是短短兩個月便要坐輪椅,內心煩躁不安可想而知。
「王先生,醫生怎樣解釋你的情况?」我正在教導學生問症。「住了兩個多星期,醫生什麼也沒說!」王先生語帶不甘心,說話間也別過臉,不多願意回答我的問題。
腳神經退化 掃描化驗不見病因
我感到有點詫異,因為我認識照顧王先生的團隊,他們一向十分專業。翻查紀錄後,發覺短短兩個星期內,王先生已接受了一系列的掃描及血液化驗,只可惜什麼原因也找不到。事實上,有一部分患上這種病的人並沒有原因。愈是找不出原因,復元機會愈不肯定。
同事差不多每天都把最新的化驗報告通知王先生,那為什麼他卻否認醫生向他解釋過病况?於是我嘗試深入探索王先生的問題所在,經再三了解,王先生無奈地說:「每天醫生的答案總是『報告正常』、『找不出什麼』、『還需要再作化驗』等等,為什麼住了這麼多日子,做了這麼多檢查也找不出原因?」我明白這些令人沮喪的答案似是把王先生推進死胡同,看不見出路。
病人斥不盡責 醫生呼冤跟足指引
溝通本是一門很深奧、需要終身學習的學問。專業訓練教導我們精準的科學,當我們根據指引為病人提供一系列檢測,卻又找不到合理的病因或有效的治療,醫生與病人便陷入一個困局,就是醫生覺得他們已盡了本分,而病人及家人卻得不到他們期待的結果,這些期望上的落差往往導致矛盾甚至衝突。病人及家屬覺得醫生沒有清楚交代、疏忽照顧。但經常有同僚向我訴苦:「我已跟足所有指引,提供所有合適的診斷和治療,為何那些病人及家屬埋怨我不盡責?」
正如所有病人一樣,王先生最希望是找到病原、對症下藥,然後藥到病除。可是現實往往不是如此簡單直接,被病痛折磨日子久了,自然會意志消沉,甚至感到絕望,絕對可以理解。作為醫生,除了向病人如實報告病况,也換個位置,設身處地從他們的情緒入手。當不能夠「藥到病除」,也盡量嘗試「心藥還需心藥醫」。
「王先生,其實團隊一直很努力為你尋找病因,只可惜有些病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很明白你失望的心情,往後的日子亦不好受,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你,你自己也不要放棄……」
人生無常,病人說不出的傷痛,往往因着行醫者的關顧和體貼的說話而得到紓解。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