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仁心仁術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14日

【明報專訊】媒體報道,在歐美各地等新冠重災區,醫療系統已不堪負荷,為了提振醫護人員士氣,政府官員及社會人士不時要為他們打氣,包括定時上街鼓掌致敬。各地報章更刊登不少文章,表揚醫護為了照料新冠病人的犧牲。

老同學老張是外科醫生,寶貝兒子小張明年上大學。自從小張升上中學,老張便一直指望兒子繼承父業。可是小張對父親的心願總是愛理不理,雖然沒有決絕地向父親說不,但似乎對學醫沒有很大興趣,反而在數學及電腦方面有特別愛好。怎知一個新冠疫情,卻令他回心轉意,立志讀醫。老張歡喜不迭,更不由分說要求我和小張見見面,說我在大學和醫學院混了這麼多年,一定要和他兒子談談,指點他讀醫的竅門。

和世侄見面,我劈頭第一句便問他為何想讀醫。他興奮地說,新冠疫症令他認識到醫護的英雄事迹,他希望做一個仁心仁術的醫生,和他們一樣成為英雄。我告訴他,仁心仁術是行醫的正確目標,可是千萬不要為了滿足英雄慾,因為「仁」和英雄根本是對立的。《禮記‧中庸》給「仁」的定義是「仁者人也」;論語《論語‧顏淵篇》也有這樣的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即是要關愛他人的意思。可見不論「仁心」或是「仁術」,都是以人為本,以病人以至社會的福祉為依歸。但立志成為「英雄」,卻很有點個人主義,「以己為本」的意味,和「仁」的以人為本,大相逕庭。

「醫者父母心」不合時宜

我跟着問小張怎樣才是一個仁心仁術的醫生。他毫不猶豫地答:那還不容易,當然是要心地仁慈醫術高明!我告訴他,「仁心」不單是放在心底裏的慈念,還要表現出來。上一代的醫療工作者,以為只要本着「醫者父母心」行醫便是「仁醫」,即使態度上對病人愛理不理,甚至惡形惡相責罵,那也是「愛之深,罵之切」,就像父母責罵子女,只要動機善良,便不失其「仁心」。隨着時代變遷,這個想法已變得落伍過時。到了今天,醫生除了心地仁慈,還要在行動上表現出對病人關懷、有愛心,因為醫生的態度,往往影響着病人的信心,甚至治療效果。醫生顯示關愛尊重,病人心裏舒服,病情已好了一截,正是「仁醫」應有的表現。但話得說回來,對病人態度好,不表示要卑躬屈節、阿諛諂媚,一定要不亢不卑、恰如其分,緊記孔老夫子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

除了態度,真正關愛病人的仁醫,亦以保護病人為己任。最近有醫生確診新冠病毒,之前已知道自己屬於高危群組,亦有新冠病徵,還繼續在診所看病,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亦非仁醫所取。

至於醫術高明,也不單指技術層面。即使有精湛醫術,若不配以仁心,以病人的最佳利益為本,仍然算不上「仁術」。例如有些無良醫生,為了創收逐利,利用病人的無知和恐懼,哄逼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和手術;有些更「捉病人上牀」,要病人在極短時間內接受手術,以免病人有時間考慮或尋求其他專家的意見。這樣的醫生,即使醫術高明,但心術不正,怎樣也稱不上「仁術」。

小張是好孩子,必恭必敬地說「敬受教」,說會回去考慮,希望他不會因此放棄讀醫。

作者簡介:中大副校長,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