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醫:如何消除惱人的風團?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11日

【明報專訊】皮膚病乃發生在皮膚表面和黏膜的疾病。皮膚損害(簡稱皮損)是辨別皮膚病的重要臨牀依據。根據皮損特徵,臨牀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前者包括斑疹、丘疹、風團、水皰、膿皰、結節,為直接發生、初次出現的皮損;後者有糜爛、潰瘍、結痂、抓痕、鱗屑、皸裂、苔蘚樣變、疤痕、色素沉着等,為原發皮損自然演變,或經搔抓、感染、治療變化而成。原發性皮損中的風團,是常見皮膚病蕁麻疹的皮損表現。

蕁麻疹的皮損特點為皮膚上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瘙癢劇烈、驟起驟退,一般數小時後自行消退,不留痕迹。蕁麻疹一般不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但會反覆發作,令患者不勝其煩,徵狀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和生活。西醫認為這是過敏性疾病,由於各種原因(包括機體免疫因素,進食牛奶、蛋類、貝殼類和堅果等食物;物理因素如褲帶過緊和久坐等刺激,接觸花草或寵物毛髮,外界寒冷或陽光刺激等), 引起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各種致敏因素如組織胺,出現血管性水腫和劇烈瘙癢。

風團顏色不同 療法各異

風團發無定時,中醫稱為癮疹。蕁麻疹發生多和患者稟賦不耐,衛外不固,又遇風寒、風熱之邪侵襲或吸入某些過敏原,外邪客於皮膚腠理,營衛失和而生風團。也有因食入腥羶發物或腸道寄生蟲,使腸胃積熱,複感風邪,風濕熱邪蘊結體內,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拂郁於皮膚腠理之間而發為風團。也有因年老體弱,氣血不足,以致虛風內生,加之衛外不固,外邪侵入,鬱於皮膚而發為風團癮疹,多為慢性過程。

中醫治療此病並非用一個固定處方,因為病者體質和皮損表現迥異,治療上需要辨證論治,提供個體化治療。如風團色淡或蒼白,遇冷則發,得溫則減,口不渴,多屬風寒束表證;治療以疏風散寒止癢為主要,方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如風團色澤鮮紅,遇熱受風加重,灼熱劇癢,得冷則減者,多屬風熱犯表證;臨牀最為常見,治療以疏風清熱止癢為治法,常用消風散作治療。如發疹常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則屬腸胃濕熱證,治療應兼顧疏風止癢,通腑泄熱,可用防風通聖散加減表裏雙解。對於反覆發作的慢性蕁麻疹,治療相對棘手,可用玉屏風散為基本方作調理,調整免疫功能,防止病情復發。

另外,發作時瘙癢明顯的患者,可結合中藥外洗,止癢效果更佳。以下是一張治療蕁麻疹風團瘙癢的外洗方:苦參、黃柏、紫背浮萍、荊芥穗、地膚子、威靈仙、艾葉、白鮮皮各30至60克,每次可選3至4味,適量煎湯外洗。

忌食辛辣、貝殼蝦蟹、牛羊

由於蕁麻疹易復發,適當生活調攝,對防止復發非常重要。忌食辛辣、貝殼類海鮮(如蝦、蟹、帶子、蟶子等)、牛羊肉、酒精飲料等辛燥動風發物。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汗出吹風。避免接觸致敏物質,如花粉、油漆塗料、塵蟎等。保持居室清潔乾淨。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