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肆虐下,不少人寄情登高遠足,舒展筋骨。
行山時,除講求「腳骨力」外,上落斜坡有時要手腳並用,還要全程揹背囊,甚至手握行山杖,都會用上身肌力。肩頸上肢肌力不足,隨時招來頸梗膊痛。
落山抓樹借力 可致拉傷
行路時雙手會自然擺動協助身體平衡,特別是走上崎嶇不平的路面時,對身體的協調及平衡力要求更高。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解釋,若路段較陡峭,甚至要用手輔助攀爬,如果上身肌力不足便容易受傷,「曾有名男士參加越野跑比賽,落山時,雙手不停抓樹借力,不慎拉傷肩膊」。
行山杖支撐 增上身負擔
另外,不少人會使用行山杖,減輕下肢負荷,但此舉會增加上身負擔,尤其是斜度較大的山路,需要較大的上背及肩膊力量。
低頭族壞姿勢 長揹背囊更易傷
再者,一般人都會揹上背囊帶備糧水,亦會加重上身負擔。藍芳指出,行裝中以食水較重,2小時或以上路程最少要帶1.5公升食水,路程愈長,需帶備糧水愈多;對平日少運動的上班族來說,負重不輕。
她解釋,由於上班族平日對電腦打字多,少用上身力量;即使行街或買餸,拎得一袋二袋,但負重時間也不會太長,上身欠缺訓練。此外,「低頭族」容易患有上交叉綜合症,出現頭部前傾、寒背的壞姿勢,導致上身肌力較弱。若上身肌力不足,當行山一段時間,身體疲倦,壞姿勢會增加受傷風險。「主要原因是肩膊與頸部的肌肉相連,當揹上背囊,肩膊、上背及頸一同受壓;而壞姿勢會把頸部肌肉拉長,當行山遠足超過2小時,長時間揹背囊,很易拉傷肩頸肌肉。」
無伸展紓緩 引發落枕
曾有名身高6呎的行山初哥,在崎嶇山路行走時,擔心被樹根或石頭絆倒,全程不停低頭看路,他揹上有一定重量的背囊,低頭行了一日後,出現肩頸痛,之後要靠伸展運動紓緩不適。
藍芳提到,出現肩頸痛,若沒有適當伸展,可引發其他痛症,「有人行山後2至3日,突然『瞓捩頸』(又稱落枕),屬頸部肌肉急性痙攣、收緊或發炎,大部分原因是欠缺伸展,累積了疲勞,令肌肉繃緊,一旦睡姿不良,便出現瞓捩頸」。
文:許朝茵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