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背囊輕軟更吃力 腰帶盆骨收緊減負擔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12日

【明報專訊】行山裝備中,背囊不可或缺。背囊款式五花八門,有物料超輕,有容量超大,應如何選擇?

4小時路程 10公升背囊足夠

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指出,背囊容量以公升作計算單位,可以按路程決定容量。一般而言,以4小時半日路程為例,一個10公升容量的背囊已足夠,如行長途或戶外過夜,最少要20公升。

曾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山藝教練盧澤琛(琛sir)表示,除了糧水,還有一些基本裝備,包括:頭燈,地圖、指南針、風褸、太陽帽、太陽眼鏡、急救包、求生氈、哨子、手提電話及後備衣物等,雖然裝備不少,但加起來體積不會很大。若只是遠足,毋須額外攀登裝備。基本上,10多公里稍長時間完成的路程,可選20至30公升左右,視乎路程難度及有否補給點等。在冬天時,不妨選一個容量稍大約30公升的背囊,「因出門時大家都會穿上外套,上山後開始覺得熱,除下外套便可放入背囊」。

逾20公升背囊 腰帶宜有襯墊

另外,不少山友很重視背囊的腰帶設計,認為襯墊是必要配件。琛sir認為20公升以上較大的背囊,才需要配上有襯墊的腰帶。「腰帶作用是把背囊部分重量傳送到盆骨,避免重量集中在雙肩,減輕肩膊負擔,讓人行山時走得舒服。」不過,腰帶位置要在盆骨,而且要把腰帶收緊,才可以發揮上述功效。而不同品牌背囊尺寸有些分別,因此購買時,一定要親身試,揹上身確定腰帶和肩帶的長度,適合自己身體比例,試用時更要放些重物,模仿真實情况。

容量20公升以下的背囊,琛sir認為腰帶設計不用太考究,「腰帶未必需要有襯墊,可以是簡單一條幼身帶,主要作用是將背囊固定在身體上,以防左搖右擺,阻礙行動」。

肩帶太薄 增韌帶骨膜受傷風險

另外,藍芳提醒大家要留意肩帶設計,如用料太薄,未能提供適當保護,揹上一段時間,可能會受傷。「有些人鎖骨位置肌肉較薄,長時間揹背囊,這部位不停受壓,會令皮膚受損,甚至增加韌帶或骨膜受傷風險。」一旦出現痛楚,需休息數天,一般可自行痊癒。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不少背囊標榜採用超輕物料,大大降低重量,但藍芳提醒,這類物料通常十分軟身,「背囊的背部設計,最好有一定孤度及支撐度,貼近背脊,讓背囊重量平均分佈於背部。物料太輕軟,重量容易墜落在底部,較難貼背,揹起來較吃力。」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