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講不停 或社交焦慮作怪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25日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將至,諗起要對住伯父舅父姨媽姑姐拜年兼寒暄,又驚又怕!

不想拜年見親戚,除了怕三姑六婆問「幾時拍拖」、「買咗樓未」、「幾時結婚」、「幾時生仔」這些尷尬話題;亦可能因為社交焦慮,害怕大眼望小眼,擔心自己不擅言辭,惹人側目。

社交焦慮,有人選擇避之則吉,有人卻因擔心冷場而講不停。疫情下難以外遊「避年」,社交焦慮症患者如何迎接新年?

提起拜年,不少人擔心親戚的「關心」,問長問短。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服務主任、臨牀心理學家凌悅雯指,親友拜年互問近况,有時會牽涉較多私隱,「每人都有界線,覺得(有些事情)其他人不可干涉」;當界線被觸及,自然有可能會感煩厭,但不代表有社交焦慮。惟她提醒,若拜年以外,在不同社交場合也持續有感驚慌、擔心,則要留意是否有社交焦慮。

驚慌擔心 持續逾6個月

社交焦慮症又名社交恐懼症,屬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持續超過6個月,在一個或多個有可能「被仔細觀察」(scrutiny)的社交場合感到驚慌或擔心,並且影響日常生活。凌悅雯指,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社交焦慮症,要視乎當事人有否主觀地感到困擾,有沒有影響其日常功能,如社交、工作等;不可單憑不想去拜年就判斷一個人患社交焦慮症。

想法負面 未必與事實相符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補充,本身有情緒問題的人,可能會對拜年聚會卻步。社交焦慮症患者很多時會選擇逃避,甚或拜年前幾日已經感到緊張,擔心被評頭品足,擔心別人留意到自己手震、口吃等焦慮反應,又擔心讓人覺得自己不擅言辭;但往往與實際情况所造成的威脅不相稱。為何患者會抱有這些負面的想法或非理性的信念?可能與腦分泌、性格特質有關,而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家族史都是社交焦慮症的風險因素。

與不同人互動 焦慮反應有別

焦慮反應出現與否,有時在於患者與什麼人互動,而非場合本身。黃宗顯解釋,如果在社交場合裏有熟識的人,患者已知與他們的相處會怎樣,感覺便自在一點。「日常見管理員可能比起親戚還要多,若能開口跟管理員說話,可說是踏出了一步。對話中,患者或會發覺原來別人沒有對自己評頭品足,會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有無扭曲。」黃宗顯建議,新年時不妨跟管理員說句恭賀說話,有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信。

預先準備笑話 免被評「好悶」

社交焦慮可在不同的社交場合出現,凌悅雯指, 可分成不同種類:如演講屬表演類(performing in front of others);與陌生人對話、見面、開會表達意見等,與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s)有關;在公眾地方吃飯、寫字等則與被觀察行為相關。

社交焦慮症患者的逃避「社交」方法五花八門,除了不出席社交場合, 有人會坐在沒人看到的位置、穿上不太顯眼衣服;亦有人會因怕冷場而不停說話,甚至預先練習講話內容。凌悅雯遇過一個病人,因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好悶、好嚴肅」,要求自己出席每個社交場合均要準備一個笑話,待時機恰當就說出。她說這類型的社交焦慮症患者最難靠日常行為觀察,因普通人只以為患者健談,不知其內心緊張。

若懷疑自己患社交焦慮症,凌悅雯建議尋求專業協助。坊間不少機構都提供相關治療服務,例如是新生精神康復會「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劃」(網址:www.egps.hk)。

文:李祖怡、姚穎彤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