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60多歲的吳先生求診,他的背景跟不少香港人很類似,年輕時候拚命工作,生活漸漸變得安穩,繼而中年發福,其後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接踵而來。約8年前發現大腸有多粒瘜肉,當中一些還出現嚴重病變,醫生建議他每隔兩年便要檢查大腸。
他聽說多吃保健產品可以幫助腸道健康,可惜每次覆照大腸都發現新的瘜肉。失望之餘,他希望找出大腸瘜肉的復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陳教授,朋友介紹這些產品,有些說有海外驗證,另一些聲稱含有來自東南亞的天然植物。我已經每天早晚定時服用了幾年,為什麼我的大腸瘜肉還是復發,為什麼三高也沒有改善?」他一邊說,一邊把十多種產品排放在我的桌上。
正值我的團隊研究香港人的腸道微生態與多種疾病的關係,於是我收集他的糞便樣本,以總體基因學(metagenomics)分析他的腸道健康狀態,然後約他覆診。
亂服保健品 或令微生態更失衡
果然不出所料,吳先生的腸道微生態非常不健康。簡單來說,腸道菌群不夠多元化,那些可以改善疾病風險的益菌又十分缺乏。利用總體基因學分析,他患上大腸癌及其他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的風險持續偏高。
「為什麼?我已經長期服用多種健康產品,以往也做過一些腸道健康化驗,也沒有什麼發現。」吳先生感到相當困惑和心有不忿。
「其實要改善腸道微生態以提升健康並非易事,還需要更多醫學科研去解決難題。現今一般腸道微生態的化驗並不精準,只有大學級別的研究所才會利用總體基因學做分析,可是這方法相當複雜,現今還未能普及。此外,盲目服用健康產品不但不會改善健康,反而有可能令微生態失衡進一步惡化,因為這些產品往往不能補充你的真正需要,今次你的化驗報告便反映了這個問題。」
養益菌要從小做起
我接着說:「吳先生,從醫學上,我們知道大腸癌及代謝綜合症是相關連,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腸道微生態失衡,那些有害的細菌改變新陳代謝及加劇細胞病變。要提升健康的確需要長年累月的努力。以你現在的情况,定期檢測大腸癌的風險很重要。相信不久將來,我們透過分析糞便的細菌組合,便有效預測大腸瘜肉的復發機率,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
我相信改善腸道微生態可以減少多種疾病的風險,例如大腸癌、肥胖、高膽固醇等等。要達到這些效果,我建議四大重點。第一、從小做起,自小就要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重要的益菌一旦失去便不容易重新建立;第二、避免汲取那些破壞微生態的食品及藥物,包括代糖、抗生素及含有乳化劑(emulsifier)的食品;第三、經常做帶氧運動;第四、向醫生查詢合適個人的飲食及健康補充劑,因為不同年紀及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各有不同需要。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