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汪汪 灼熱刺痛 肝陰不足眼乾乾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25日

【明報專訊】天氣乾燥或颳起大風時,眼睛容易乾澀,通常當環境改善後便可緩解。但對於患有乾眼症的人來說,無論在任何環境,都會經常出現眼睛乾澀和發炎的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從中醫角度,乾眼症與肝陰不足有很大關係,通過滋陰養肝,配合飲食、穴位按摩等,有助改善問題。

高危:年逾50、女性、用眼過度

西醫認為乾眼症的成因,是眼球表面的淚膜結構異常。正常的淚膜有潤滑和維持眼睛濕潤的作用,可分為3層,分別為最內的黏液層、中間的水液層,以及最外的脂質層(見圖)。如果因為缺乏營養(如維他命A)、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失調等因素,導致3層淚膜中有至少1層分泌不足或分佈不均勻,便會導致乾眼症。年逾50、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缺乏休息、用眼過度者,皆容易患上乾眼症,而具體病理多為水液、油脂分泌不足。

視物模糊 對強光風沙過敏

中醫對於乾眼症的認識,首見於明代醫家傅仁宇的著作《審視瑤函》,稱為「白澀症」,古籍記載:「不腫不赤,爽快不得,砂澀昏蒙,名曰白澀。」到清代《醫宗金鑒》則稱以目乾、目澀為主要徵狀的病症為「乾澀昏花」,認為病因與肝腎虛弱及過勞有關。

乾眼症臨牀常見表現為經常感到眼睛乾澀、發癢,病情往往在天氣乾燥、吹風等環境刺激時加重。患者可伴隨眼睛灼熱、刺痛或有異物感,影響視物模糊,以及對強光、風沙等刺激過敏。而且眼睛外觀可見滿佈血絲「紅筋」,但沒有像急性感染般的紅腫表現,在診斷方面可以配合現代眼科檢查。從中醫辨證的角度,與眼睛最為相關的臟腑為肝臟。中醫理論認為「肝開竅於目」,隨年齡增長,肝腎不足、精血虧虛、「陰氣自半」,容易導致視物昏花不清、對焦困難的情况。而考慮到乾眼症患者的具體表現,除肝腎虛損外病機還涉及陰虛津虧,令眼睛分泌缺少而形成乾澀不適。除眼睛的徵狀外,肝陰不足者還可見口乾、皮膚乾燥、指甲變脆易斷、白髮增多、頭髮稀疏或髮質變幼、容易頭暈、失眠、潮熱、煩躁等表現。舌診可見舌色變紅,質地乾燥少津。

油脂分泌不足 淚水蒸發過快

不少乾眼症患者經常出現一個很矛盾的徵狀,就是淚水分泌增多,眼睛看上去總是淚汪汪的,令患者大惑不解,為什麼明明是「乾眼」卻會經常流淚。根據醫理,當眼睛太乾的時候,便會刺激淚腺出現反射性的淚水分泌,而使淚液量比平時增多。這類乾眼症的成因往往並非淚水不足,而是眼瞼的皮脂腺欠缺油脂分泌,令淚水蒸發過快。即使患者的淚水分泌充足,但眼睛仍持續乾澀。從中醫角度,這些患者的整體病情在中醫辨證仍屬陰虛,中醫所指的「陰」並非只是水分,還包括像血液、油脂、黏液一類有滋潤作用的物質。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