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封區失先機低效 倡黑點增採樣車早攔截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01日

【明報專訊】2人限聚令、晚市禁堂食已超過1個月,政府上月更「加辣」封區、封廈強制檢測。第四波疫情為何仍未放緩?

封區封廈消息導致人心惶惶,截稿前,先後有佐敦、油麻地和北角被封區封廈,似乎將變成2021新常態。此舉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市民如何應對?

參考不同地區的案例,要封區檢疫,主要是擔心區內有高流動、未能有效追蹤,又不願合作接受檢測的人,如非法勞工;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舉例指,泰國曼谷附近水產市場去年12月出現大規模群組感染,大部分確診者為緬甸勞工,當地政府即時實施封鎖、宵禁及強制檢測。

封鎖須突擊 及早介入

梁子超指,新填地街的唐樓有很多劏房戶,個案集中,有理由懷疑該區的人流動度高,可能是傳播黑點;故若能在爆疫初期突擊封鎖新填地街並安排檢測,或可避免疫情在油尖旺區急速擴散,「如果可以及早介入,(病毒)沒有時間傳出去,現在散在各區就好難追」。

當病毒已在各區傳播,梁子超不諱言,「一區做到幾盡都好,其他區不斷傳播,就無辦法控制疫情」。 油尖旺區新增確診個案,只佔全港數字的一小部分,反映疫情已在香港擴散,只封一區做檢測對阻止病毒在其他社區傳播「起不到作用」。

早前佐敦封區,政府動員3000人,對居民、交通「有好多直接同間接成本」;而封區前油尖旺區不少大廈已完成強制檢測,找出不少陽性個案。「到了這階段,已做完核心檢測,係咪要封區?或擴大強檢範圍?」梁子超認為,以香港情况,應待確診數字清零後,再有社區爆發才封區檢測,才有效減低日後控制疫情爆發的成本。他補充,封鎖措施亦要突擊,若走漏風聲,「區民會刻意迴避」。

潛伏期長 封一兩日難切斷傳播鏈

另一方面,有人質疑封鎖時間太短,無助控制傳播。梁子超指,新冠病毒潛伏期可達14日或更長,單靠一兩日封區,只能確保留在「受限區域」內的人接受檢測,無法切斷傳播鏈或「小區清零」;「封一兩日都避不到潛伏期後再發病,一樣可將病毒帶出社區」。若要切斷傳播鏈,須將居民隔離,過了潛伏期後再重複檢測,防止假陰性出現。

隔離反覆檢測 防止假陰性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表示,短暫封區目的是盡早識別確診患者,但感染者在潛伏期可能對PCR檢測呈陰性;因此,在「受限區域」解封後,病毒仍可能傳播給他人。惟鑑於該地區的感染率較低,此類病例不會太多。在接下來兩星期,須持續監控該區的傳播情况,以審視封區的效用。

「以我的理解,只要在一條街道或一組相連建築物中有大量案例,就會封區。這是為了快速識別無病徵的病毒攜帶者,並在感染他人之前隔離。但何時才是『right timing』,沒有定義。」薛達認為,延長封鎖時間,居民要反覆檢測,才可有效控制傳播。不過,這對居民可能帶來很多困難。就佐敦封區強制檢測,13人呈陽性,「只有0.17%的低感染率,盡快解除封鎖是正確,市民可以恢復正常工作」。

增檢測覆蓋率 盡早找出感染者

封區令市民焦慮,政府宜多解說決策標準,讓市民了解封區的安排,其間亦要提供基本物資,「政府要安排封鎖區內市民的需求,例如食物和基本必需品」。薛達又提醒市民不要驚慌,必須配合指示。

封區以外,梁子超建議可指定更多高感染風險區域為熱點,安排流動採樣車到該處提供強制及自願檢測,「即使有一宗個案都要強檢」 ;派出流動採樣車成本低、參與率高,「好似油麻地咁,一開始都做得幾好,搵到好多(個案)」,可增加檢測覆蓋率,盡早找出陽性個案。

文:姚穎彤、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