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達90% 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22日

【明報專訊】如果大家有看過電影《激戰》,相信會對最後一幕拳賽留下印象,張家輝飾演的拳手以肩膊「甩骱」解圍,神奇地轉身以一記重拳擊倒對手。拳擊比賽和很多運動一樣, 運動員經過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和比賽,已經五勞七傷。戲中張家輝被對手打至肩膊甩骱,輕描淡寫說自行將骱位駁回原位。其實,運動員如曾多次甩骱,屬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需要醫學檢查和治療。

肩膀是上身最靈活的關節,可以做出360度大幅度運動。它屬於球窩關節(ball and socket joint) ,由肱骨頭(humeral head)和關節盂(glenoid)組成。肩關節脫骱是指肱骨頭從關節盂中脫離,大部分初次脫骱都是受到外力拉扯所致,這情况經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肩唇(labrum)包圍關節盂周圍,是關節盂外緣的緩衝擋(bumper effect),讓肱骨頭在運動時不會脫位。

肩膀呈方形 疼痛腫脹

肩關節脫位,患者肩膀位置會疼痛和腫脹,肩膀沒法運動,外觀上也有明顯變形,脫位的肩膀會呈方形(squaring of shoulder)。初次肩關節脫位通常在創傷後發生,因為關節僵緊,患者很難自行復位。臨牀診斷可以確定肩關節脫位情况,X光則可以檢測患者有否骨折,以及復位後肩關節位置是否良好。如果骨折嚴重,需要電腦掃描確定骨折範圍。另外,磁力共振掃描則可以更有效檢查肩關節肩唇組織有否撕裂和移位,特別是接受手術的患者,需要確定組織撕裂的程度。

肩唇撕裂 肱骨頭凹陷骨折

肩關節脫位最受影響是「緩衝擋」,即肩唇。因為超過90%肩關節脫位都是肱骨頭向前方脫位(anterior dislocation),在關節盂前方的肩唇最容易出現撕裂。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大部分班卡氏病變只是影響肩唇,但部分嚴重脫位可同時引致骨膜(periosteum)受損甚至關節盂骨折。如肩唇和骨膜撕裂並向前移位,便形成前肩唇韌帶關節損傷(ALPSA lesion)。而連接着碎骨(bony fragment)的肩唇就稱為「骨性班卡氏損傷」(bony Bankart),此類型較嚴重的肩唇損傷,修補也更為困難。

肱骨頭脫位時會撞擊關節盂和肩唇,所以除了肩唇受傷外,肱骨頭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凹陷性骨折,稱為「希爾沙克病變」(Hill Sachs lesion)。當凹陷性骨折範圍較大時,肱骨頭在脫位時有可能卡在關節盂(locked dislocation),以致無法復位。

關節組織鬆弛 惡性循環

相比起初次肩關節脫位,慣性肩關節脫位患者在脫位後炎症反應比較小,關節也較鬆弛,患者較容易自行復位。但是,重複肩關節脫位會令肱骨頭、關節盂和肩唇的損傷更為嚴重,鬆弛和不穩定的關節組織更容易脫位,形成惡性循環。慣性肩關節脫位也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危機,患者會刻意避免某些動作,但一些簡單動作例如伸懶腰、舉手按電梯等足以引致肩關節脫位。

什麼人會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多項研究顯示和患者第一次脫位的年齡有關。簡單而言,愈年輕出現脫位,再出現脫位風險愈高。其中一項研究指出:

‧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

‧受傷年齡大於50歲,有近10%再脫位風險

■治療

線錨釘修補肩唇 恢復肩關節穩定

第一次脫骱後,絕大多數患者都毋須手術復位,醫生用輕度麻醉讓患者肌肉組織放鬆,再利用牽引方法,如: Hippocratic technique,將肱骨頭重新復位至肩窩之中。病人在首6星期以矯具保護不穩定的肩關節,待受傷軟組織復元,再配合物理治療恢復肩關節運動幅度和強化肌肉。

但若是慣性肩關節脫位,便需要手術恢復肩關節的穩定度。手術主要是修復肩關節的受損肩唇組織。現在手術多數採用肩關節內視鏡,利用線錨釘將撕裂的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之上,以回復肩唇的緩衝擋作用。如果「骨性班卡氏損傷」和「希爾沙克病變」範圍廣泛,則需要再作相對應修復。患者在術後首6星期需要佩戴肩部矯具。待組織穩定後,就開始一系列復康運動,包括肩關節幅度訓練 ,當達到全幅度活動後,再做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大部分患者在3個月後可重回比賽場。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