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下,不少人添置了輕便家居運動器材,實行在家運動。選對工具,事半功倍。
坊間有一種「球中球」,稱太極氣功球或太極健身球(下稱太極球中球),售價逾千元;聲稱成年人「玩3分鐘可有30分鐘的運動量」,可揈走脂肪;小朋友則可訓練手眼協調。太極球中球內裏有小球或鋼珠在球內滾動,宣稱能產生「螺旋動力」及「全身震動訓練」,到底有沒有科學理據?
香港人追求效率,做運動亦不例外,有藝人推薦太極球中球,聲稱透過轉動球內鋼珠,產生磁場及「螺旋動力」,30秒內讓全身肌肉運動,加快心跳率、新陳代謝,「3分鐘集中式訓練,可達到30分鐘緩步的健康效果」。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指,只靠鋼珠在球內轉動,未必可產生磁場,「即使有磁場都微到極」。而螺旋動力,其實屬圓周運動(circular motion),當轉動球體,會為鋼珠提供力量,令鋼珠旋轉。若有足夠力量,鋼珠可維持在同一軌道上旋轉;當力量減少,鋼珠會「螺旋式跌落球底」。從物理學角度來看,螺旋動力只是用作形容物體運動軌迹。
訓練肌肉群組少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暫時未見有研究指出磁場可加快心跳及新陳代謝。而按生理學原則,運動時用到肌肉群組愈多,能量消耗愈大。單靠手持太極球中球轉動鋼珠,理論上只局部訓練手部肌肉,涉及肌肉群組很少,而且「任何運動,都沒可能3分鐘內有好大的能量消耗」。
明愛專上學院物理治療學副課程主任、註冊物理治療師蔡靜雯補充,要達至加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運動時數十分重要,「只做5分鐘(帶氧運動),運動量不足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成年人每星期應至少做5次、每次最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在物理治療中亦未見與「螺旋動力」有關的治療理論。她提醒,轉動太極球中球動作急促和重複,若不小心有可能會「chok親手」,導致肌肉、關節勞損。
另外,太極球中球又聲稱可以「震動頻率」改善骨質疏鬆。蔡靜雯指,為骨質疏鬆患者安排物理治療時,物理治療師有時會以全身震動訓練(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為輔助,病人在震動平台上,透過水平或垂直震動,誘發肌肉收縮,並重複刺激骨骼,增強肌肉力量及增加骨質密度,「原理就如幫肌肉及骨頭做負重運動一樣」。惟全身震動訓練屬長期訓練,需時半年至一年,儀器使用頻率為30至50赫茲(Hz),現時未有其他儀器可讓病人在家居接受全身震動訓練。
另一種款式的太極球中球,球內有軌道供小球運轉,稱可訓練手眼協調。蔡靜雯觀看圖片後估計,「球中球」軌道屬三維設計,小球以不同角度轉動,可訓練手眼協調,令手腕動作更靈活,與物理治療中手眼協調訓練類似。惟「球中球」動作基本是放在胸前,以手腕、上肢做協調運動,只能訓練上肢靈活,未必可訓練到肌肉力量,「其他運動都要做,這只是較有趣味的方法,訓練上肢靈活度」。
代替品多 毋須花大錢
雷雄德補充,手持任何一個物件做動作均可以訓練手眼協調,以打羽毛球為例,發球、打高遠球、扣殺等都要運用手眼協調;而太極球中球是個富趣味的訓練手眼協調方法,「但可以有好多東西代替」;簡單如小丑表演用海綿球拋接,亦是典型訓練手眼協調的動作,「不需要花大錢買器材」。
他笑言,「人會傾向選擇做有趣味的東西,如果做完感到開心,對身體又沒損害,我們都不介意你做」。
文:姚穎彤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有片睇
立即去片,學習簡易毛巾操:bit.ly/3bdoH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