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有空氣會攞命? 肌肉注射 不會氣泡栓塞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29日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上月開打,大家捲起衫袖露出上臂接種。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卻自行在前臂打針,還說:「呢個皮內注射,好痛㗎,不過正嘢嚟。」疫苗接種方式一般分為肌肉、皮下、皮內注射3種,究竟有何分別?

網上又流傳,打針前不先彈走針內氣泡,可引致中風或心臟病,可有此事?害怕打針,又有何拆解妙計?

疫苗接種的方式很多,一般分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3種,注射藥物和注射疫苗的方式有不同考量。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醫護行者註冊藥劑師王潔婷解釋,注射藥物與藥物動力學有關,不同給藥途徑可影響藥物吸收率;而注射疫苗,關鍵在於注射位置有無免疫組織或免疫細胞「巡邏」,疫苗和免疫系統要在一個「有利位置」相遇,才可誘發免疫反應,產生抗體。

打上臂痛楚小 副作用較少

表皮層、真皮層、脂肪組織都有免疫細胞,例如樹突細胞、巨噬細胞,但大部分疫苗都是通過肌肉注射,其次是皮下接種,少數是皮內、鼻內或口服疫苗。王潔婷表示,皮下和肌肉注射產生免疫反應的能力相若,但肌肉注射副作用較少。肌肉比較多血流,令佐劑(令疫苗更穩定安全、提高效力的成分)快點被帶離注射部位,減低局部不良反應風險。再者,疫苗包含其他輔助成分如佐劑、穩定劑,肌肉容許較高注射劑量而痛楚較輕。因此,大部分疫苗都採用肌肉注射。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會董、註冊藥劑師蘇曜華補充,常以上臂為注射位置,是因為上臂少脂肪、多血管,血管連接免疫系統,可令白血球有更多機會接觸抗原,產生免疫反應。不少醫學期刊有針對研究各種疫苗注射方法的效果及安全度,當中針對脊髓膜炎4價多醣體疫苗、流感疫苗的研究均發現,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有較好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對免疫系統激活效能較高;再者上臂神經線較少,注射時痛楚較輕,「揭開衫袖就可以打」,故不少疫苗均選擇上臂為注射部位。

服薄血藥 肌肉注射或「半臂瘀晒」

他續指,疫苗盒上列明藥廠建議注射方法,如IM代表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SC代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等,藥劑師會按藥廠指引及接種者病歷、體質等選擇注射方法。以流感針為例,多數用肌肉注射;惟若接種者正服用薄血藥或其他抗凝血藥,肌肉注射可能會令微絲血管爆裂滲血,嚴重更會「半隻手臂都瘀晒」,則會改用皮下方式注射疫苗。

皮內注射痛楚大 高劑量不宜

肌肉注射是主流疫苗接種方式,但不代表其他注射途徑較遜色。王潔婷表示,注射疫苗有不同考慮因素,例如疫苗配方和作用機制、接種部位有否免疫細胞、臨牀數據等。以輪狀病毒疫苗為例,其作用機制需要在腸臟產生免疫反應,所以採用口服疫苗。疫苗前期研究通常會探究在哪個位置注射最好,她形容這是「睇餸食飯」,若是高劑量疫苗,根本不會考慮皮內注射,因為痛楚令事情不可行。「情况猶如撞瘀了,皮層有血塊壓着神經線都會痛!」

知多啲:打皮下藥力持久 靜脈注射見效快

除了疫苗,不少藥物也由針劑輸送,如靜脈注射抗生素,糖尿病人皮下注射胰島素。為何有不同注射方法?註冊藥劑師蘇曜華指,使用靜脈注射,一般是希望藥物快見效。而糖尿病人經皮下注射胰島素,是因為皮下組織有較多脂肪,痛感較低,又能減少注射至肌肉層的風險;同時令藥效持續較長時間。

《糖尿病研究雜誌》(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一份有關皮下注射胰島素的研究亦指,若經肌肉注射胰島素,會因血流量增加,更快被身體吸收,令血糖下降速度加快,藥效「來得快亦去得快」,不夠持久,且易致低血糖。故不少研究均指皮下注射胰島素會較理想。

他續指,在不同位置注射胰島素,吸收速度亦有分別,在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是手臂、大腿,最後是臀部。一般建議病人分開不同位置注射,因為長期在同一個位置注射胰島素,脂肪可能變硬,影響藥物滲透效果。

打針迷思:靜脈打「空氣針」 3cc可致死

打「空氣針」會死?

蘇:氣泡打進肌肉不會有危險,但會增加痛楚,所以注射疫苗前醫護會用手輕彈針管,盡量排走管內空氣,減輕痛楚。但如果以靜脈注射打「空氣針」,則有可能致死。有研究指,若多於3立方厘米(cc)空氣進入血液,會影響血液引流,或令血液未能及時供應至身體各部位,出現氣泡栓塞,但臨牀較少見;皮下、肌肉注射都不會導致氣泡栓塞,毋須太擔心。

王:部分疫苗採預填充式針劑(prefilled syringe),內裏有無氣泡視乎生產技術。肌肉注射疫苗內的氣泡,不會進入血管,會被身體吸收。另外,有流感疫苗使用airlock設計,針筒內留有空氣,可避免疫苗注射到最尾時沿針進入皮下組織,確保所有疫苗留在肌肉層,延長疫苗在肌肉層的時間。但並非所有疫苗都需要airlock,亦切勿自行在大氣中抽取空氣入針筒,以免疫苗受污染。

憋氣、呼氣、聽歌 或可減痛

打針時呼氣,可減痛楚?

蘇:各有說法。有外國研究指,憋氣可令注射時減低痛感,亦有外國指引推薦打針時改變呼吸方法,如咳嗽或憋氣減輕痛楚。不過,呼氣亦可令肌肉放鬆,相較憋氣令肌肉繃緊,或可減輕注射時痛楚。若擔心注射疫苗時疼痛,建議避看注射過程,或聽歌分散注意力。

王:心情緊張導致肌肉繃緊,打針更加痛,還有可能「驚到暈」,出現暈針的情况。如對接種疫苗後風險感到憂慮,宜向醫護了解自己身體狀况。假如心理和生理上未準備好,宜取消預約。另外,早上接種時段可能較少市民預約,縮短等候時間可減少心情緊張;也要避免與「騰雞」朋友一起去接種,台灣曾有學校集體注射疫苗時,出現「集體暈針」,群體恐慌情緒容易出現暈針。

大隻佬用較長針頭

大隻佬、皮包骨,要用不同針頭?

王:注射角度和針頭長度會因應接種方式調整。肌肉注射的針頭以90度插入,一般會因應接種者的身形而選擇針頭長度,對於健碩的人,會採用較長針頭,甚至要盡量「撳扁」脂肪層,以確保針頭插至肌肉層。

蘇:若使用同等長度的針頭,如25毫米,一般可按插入角度分辨出注射位置。而為方便糖尿病人以皮下注射方式,自行注射胰島素,部分胰島素筆針的針頭設計較短,只有約10至15毫米,方便患者「在肚皮垂直拮入去」也不會刺到肌肉層,避免影響藥效。

文:姚穎彤、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