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雙貝類海產如過濾器 易積聚病原體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19日

【明報專訊】生蠔標榜「日本直送」,可能有些消費者便覺得較有信心;但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祐憶述,他曾在澳洲塔斯曼尼亞餐廳吃了半打生蠔,約45分鐘後肚瀉,幸好上了一兩次廁所便沒事。所以,即使產地安全、水質清澈,若儲存或處理過程不妥都有可能受污染。

海水受污染 「等於將糞便放入口」

進食生蠔,應衡量潛在食物中毒風險。黃天祐解釋,形成感染主要因素有病原體數量、自身免疫力、傳播途徑。病原體數量愈多,感染風險愈高。淺嘗即止可減低風險,但如果該蠔有許多病原體,即使食1隻都可能會「中招」。若進食者本身的免疫力低或從傷口直接感染,病情會特別嚴重。

不少海產如三文魚、蝦亦有「刺身用」、「生食用」,為何生蠔常被視作高風險?黃天祐解釋,蠔屬濾食性動物,猶如一個過濾器,以過濾海水的方式進食,包括有害的細菌和病毒都積聚在體內。「尤其有些地方污水處理不當,直接冲入大海。某程度上等於直接將糞便放入口,蠔直接過濾糞便中的大腸桿菌。」他提醒,蚌亦是濾食性動物,理論上進食生蚌有同等風險。

註冊營養師陳可兒指出,雙貝類海產,如蠔、蜆、蚌及扇貝同屬濾食性動物;以1隻成年美國維珍尼蠔為例,每天可過濾多達189公升的水。故比起魚類刺身,雙貝類海產感染諾如病毒或其他致病的微生物風險較大。

[健康]

相關字詞﹕ 扇貝 生食 刺身 日本直送 食物中毒 諾如病毒 即食生蠔 生蠔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