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媽媽十月懷胎,感受寶寶在腹中一天一天成長,帶來無比喜悅,但亦難免為寶寶健康而戰戰兢兢。乙型肝炎是其中一種可透過母嬰傳播的疾病,若媽媽感染乙型肝炎,分娩過程中有可能將病毒傳給嬰兒,初生嬰兒免疫力較差,接觸到乙肝病毒後有九成機率成為慢性帶病毒者。
乙肝帶病毒者在首三四十年可能毫無病徵,但長遠有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現時沒有根治乙肝的藥物,但已有方法盡量降低嬰兒經母親受傳染的機率。一眾準媽媽都應加強對乙肝的關注,以免寶寶背負乙肝包袱。
一直以來,孕婦需接受乙肝檢測,若證實帶有病毒,嬰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需要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減低感染乙肝風險,而政府現時亦會為所有本地新生嬰兒接種共3劑乙肝疫苗。採取上述措施後,可將感染率減低約九成,然而仍有約7%至8%初生嬰兒會受感染。
近年研究發現,初生嬰兒感染乙肝的風險,與母親本身病毒量有直接關係。若孕婦懷孕28周時乙肝病毒量高於每毫升20萬國際單位(IU/ml),可接受對孕婦安全的一線抗病毒藥物「替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直至分娩或分娩後4星期,藉以壓低體內病毒量。當嬰兒出生後,繼續沿用現有預防措施,可將嬰兒感染風險降至接近零。至於乙肝病毒量低於20萬IU/ml孕婦,因傳染初生嬰的風險較低,毋須接受額外的乙肝藥物治療。
抗病毒藥副作用少 孕婦可服
醫管局去年初已率先在2間公立醫院試行這預防計劃,其後再擴展至其餘8間設有產科的公立醫院。據醫管局早前公布資料,去年共有15,000多名孕婦於公院看診,約4%(即600多人)屬乙肝帶病毒者,其中約100人獲安排服用抗病毒藥,最終約80人接受藥物療程。不少孕婦可能受「懷孕期間不能服用藥物」的概念影響,但其實替諾福韋副作用非常少,對孕婦及胎兒都安全,孕婦可放心服藥。期望當局加強宣傳,有更多準媽媽對有關預防治療有所認識,終有一日可令乙肝在本港絕迹。
除了要慎防初生嬰兒受感染的風險,孕婦本身在分娩後亦需持續監察肝臟狀况,尤其分娩後首3個月最高危。因為懷孕期間婦女免疫系統作出調整以保護胎兒,分娩後免疫系統亦會再有變化,有可能使體內乙肝病毒量增加,雖然通常不會達致命水平,但也需提高警覺,有需要時便要用藥治療。
文:彭慶茵(中大醫務中心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