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打通中西醫隙縫 定框架治療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03日

【明報專訊】這幾年在「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組織了一班專家,為了幾個常見病,希望打通中醫西醫隙縫,好讓他日香港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有更好的中西醫合作方案,幫助市民。中醫和西醫於理論、診斷、治療都有非常不同之處。在香港既成兩派,想貫通一個雙方都接受的臨牀方針,絕不容易。之前醫管局做過先導計劃,主要在痛症中醫西醫有交流,其他進展不及;幸好產生不少認識和經驗,有助他日進展。

香港醫療制度完善,病者不應因中西醫治落差而承受不必要的病苦。香港中醫西醫不通則不利病人,之前已藉創新科技署資助項目,2015年廣泛從專業意見交流中找尋銜接細節,做了一個整體不錯的《中西醫協作路向調查報告》。今次探究中醫西醫治理疾病可接受的協作互補模式,憑藉一股理想和信心,希望靠自己的心得,再加上各大學專家的智慧,撫石進而行。

中西藥並用 沒多大副作用

深知了解不易,當然不敢輕率前進。審慎地用了多層嚴謹方法學,找了很多專家學者。首先由香港3間大學做系統性審查,看中西醫協力治理疾病時比較上有沒有好處,找出良好的專業證據。

而綜合系統性評審研究也看到中醫西醫同時用藥時,病人沒有多大副作用。平台上組成專案組,找有關皮膚科、神經科、癌症的專科醫生,籌劃如何建立策略性臨牀框架。還找了很多其他香港及國內外專家指導,當中有幸得到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及終身研究員陳可冀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教授為榮譽顧問,推行了一系列研討會,主題為中醫和西醫如何有效應對專病,深入講研。

臨牀策略框架 活用再改良

打通中醫西醫都可接受的臨牀診治實在不簡單。從各方面考量之時,了解到西醫最想有臨牀實踐指南,治療有清楚證據為依據。但中西醫協作,本身各有所信各有所循,難有共通語言。最後發覺應推行一臨牀策略性框架,以雙方醫療原則為主導,病人所需為基礎,框架由各專家互協商討,各方可活用再改良,集思廣益,參與的醫學專家可根據自己需要依法活用,根據框架要求和考量,而不只在乎實驗理論研究。從經驗再轉化為更有用的框架,不斷產生的互補框架臨牀模式中,為病者治療過程中找到雙方的好處。

說出來繁複,其實是在複雜情况下,發展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中西醫結合體,為市民健康踏出一步。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