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9):與媽媽走過的日子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10日

【明報專訊】小時候,媽媽在我生命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我讀下午班,滿以為可以日上三竿才起牀。可是弟弟讀上午班,大清早便要乘校巴返學。由於爸爸天未亮已離家開工,媽媽不願把我獨留家中,所以我每天便被媽媽從被窩「剷起」,跟她一起帶弟弟上學去。早起牀的一點安慰獎便是媽媽讓我在街邊吃豬腸粉(即現今的齋腸粉)。熱烘烘、皮薄爽口的豬腸粉,加上甜醬和花生醬,絕對是極品!兒時的豬腸粉總是比現今的什麼鮮蝦或帶子腸粉好吃得多。

媽媽的學歷只有小學程度及幾年夜校的學習經驗,卻肩負為我補習的重擔。當年她手執藤條,坐在我身旁「嚴刑」監督我做功課,經常要求背默課本至深宵。還記得她用間尺以紅筆間着艱深的中英文字(當年還沒有熒光筆),要求我重複練習。最痛苦的功課算是毛筆書法,媽媽經常撕掉我的作業,要求我從頭再寫直至她滿意為止。老師及同學笑我總是滿身藤條痕,幸好我練得皮韌肉厚,把別人嘲笑當唱歌,自小已學識「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心態。

去元朗跟去日本差不多

由於家境清貧,媽媽每天只給我兩毛錢,買了汽水便沒錢買零食,所以我自小學會精打細算,每星期小心計劃究竟應該買汽水、「拮」魚蛋還是吃花生糯米飯?放學回家經常覺得肚餓,有時候媽媽會配給我們幾塊「積及克力架」,那個鐵盒可以廢物利用,我的寶貝「公仔紙」便存放在這些耐用的盒子。吃光了克力架怎麼辦?媽媽還有絕招,就是豬油加豉油撈飯!這種兒時美食至今仍是我的至愛,添上兩份豬油一份豉油,我隨時可以吃兩大碗白飯。

偶爾媽媽也會帶我和弟弟「出外旅遊」。當年由觀塘去元朗單程連候車時間要花上兩至三小時,所以媽媽經常對我說去元朗跟去日本差不多,不必要花錢買機票。其實我們的行程也多姿多采,從觀塘乘14號巴士到佐敦道碼頭,然後轉乘50號單層巴士去元朗。途中先往11咪半海灘游泳,再前往17咪的青山酒店流連,最後一站便是元朗大馬路逛街,冬天於元朗馬路旁吃熱烘烘的老婆餅簡直是滋味無窮。

寧看屋邨相熟醫生 也不信院長兒子

長大了,媽媽的孩子當了醫生,可是媽媽眼中的我還是當年的黃毛小子,她寧願返回屋邨找小診所的相熟醫生,也不相信她家裏在大醫院工作的醫生兒子。歲月不饒人,媽媽老了,記憶力日漸衰退,每天打十多次電話問着我相同問題。當年手執藤條、目光凌厲的媽媽如今扶着手杖、白髮蒼蒼,許多往事已變得模糊不清,兒時跟她一起走過的日子只剩下零碎的共同回憶。

母親節,是否只代表與媽媽出外吃一頓飯?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健康]

相關字詞﹕母親節 陳家亮 吾生有杏 院長醫生周記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