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51):我是如此學醫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沒有老師會用匙羹餵你們,所以你們要懂得自我學習!」這是在醫學院的第一天教授對我們的訓話。因此,我自年輕便明白「內外全科自學士」的道理。

請不要誤會,這並不代表教授推卸責任,讓我們自生自滅,只是學醫之路需要有「自我承擔」、「終身學習」的心態。

挑燈夜讀 化身「崇基燈塔」

當年沒有先進科技協助,教授上課還是用投影膠片或在黑板上「即席揮毫」。既沒有派lecture notes,更談不上錄影重溫,所以我要學習手抄筆記及繪圖。面對很多不明白的問題,下課後我便跑到圖書館翻查參考書,然後編寫自己的lecture notes。雖是辛苦耕耘,但真正的學問卻靠着自己一點一滴累積回來。

讀書的歲月很艱苦,既要溫習當天所學的新知識,又要預備明天的課堂,否則隨時跟不上教授「飛」膠片,所以經常要挑燈夜讀。當年我住在崇基學院山邊的宿舍一角,夜闌人靜,漆黑一片,只有微弱燈光從我的窗口照射校園,所以同學都笑我是「崇基燈塔」。

感謝傲慢「大醫生」反面教材

以為讀書難,原來出到醫院臨牀學習更難。醫科生是病房內最低等的生物,終日在擠擁的空間寄居流連,經常被視為「阻礙地球轉動」,所以我們自嘲為「浮游有機生命體」(floating organic life forms)。當年學醫有點像賭彩數,學習機會很視乎跟着什麼導師。雖然有些是友善及照顧學生的好醫生,但也有不少傲慢和兇惡的「大醫生」,令我們飽嘗辱罵及恥笑的滋味。回想過來,我也要感謝他們的反面教材,讓我學會自強不息,亦提醒自己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

學醫,其實是學做人

畢業後,我展開了學醫之路的全新一頁。真正在醫院工作,方發覺以往所學的知識不夠用,又不懂得學以致用,所以經常「撞板」,被駡得「 狗血淋頭」。不少臨牀經驗是從痛苦及失敗中學習得來。歲月或可以提升醫術,但要改善個人修養、懂得聆聽與溝通卻是窮一生也未必能夠參透。當年初出茅廬,血氣方剛,不懂待人接物,走了不少冤枉路後才逐漸明白「學醫,其實是學做人」。多年來遇過不少傑出人才,可惜大多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這些前麈往事只是一些「老海鮮」茶餘飯後的話題。時代改變了,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一代學醫又是怎麼一回事?且待下回分解。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健康]

相關字詞﹕中大醫學院 陳家亮 吾生有杏 院長醫生周記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