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互通:「肥甘厚味」易積熱 爆瘡體臭小便濁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針對今時今日的健康飲食觀念,現代人提倡少糖、少鹽、少油。以中醫理解,含糖量高的甜食及肥膩油多的食物,可歸納在五味中「甘味」的範疇。過量進食這些食物,首當其衝會影響脾胃功能,引起食滯、胃脹。當脾胃運化能力變差,飲食及水液的代謝能力欠佳,便會引致痰、濕一類病理產物形成,妨礙氣血流通,便會導致像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現代都市病。

而且甘甜的食物大多含豐富熱量,在中醫見解屬性傾向濕熱,多吃甜食和油膩的「肥甘厚味」食物,令身體容易積熱,繼而出現暗瘡、皮膚油脂分泌增多、體臭、濕疹、小便混濁、大便黏爛臭穢等濕熱表現。

謹和五味 過度執著致焦慮

鹽分高食物味道偏鹹,過食鹹味食物不僅會令人口乾,從現代理解由於體內的鈉增加,為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需要相應增加體液的容量,於是會使血壓上升和增加心臟的負擔,形成水腫、高血壓、心力衰竭的後果。

日常吃到各式各樣的食物,每種食物都有各自寒熱、五味屬性。對於身體健康基本正常、體質相對平和者而言,他們只需做到飲食組合中的寒熱、五味大致保持均衡,不偏吃某一類屬性的食物,便可達到「謹和五味」。毋須過分擔心飲食對健康影響而太過計較每種食物的寒熱五味屬性,在飲食搭配細節上大費周章,過度執著,否則容易引致精神緊張和經常焦慮不安,對健康不利。中醫的養生觀重視平衡及和諧,在飲食上「謹和五味」屬於一種態度和藝術,並非是指一種具體方法。

對於長期病患者或體質有明顯偏頗者而言,他們應該根據自己體質及所患疾病之辨證,安排合適飲食,如證屬陰虛燥熱的消渴患者,宜少吃辛熱助火及甘甜肥膩的食物;證屬腎陽不足的消渴患者,除少吃肥甘厚味及甜食,亦應少吃苦寒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對自己的體質及所患疾病的屬性有疑問,建議向中醫查詢。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