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亂採耳 「垃圾」愈推愈入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炎夏經常成頭汗,加上戴住耳機,也搞不清是汗還是耳油,耳朵清潔不容小覷。

除了棉花棒、耳挖,還有連接手機鏡頭採耳棒,甚至有採耳專門店,幫你「清潔」耳朵。到底耳垢如何形成?是否需要定期採耳?

根據衛生署資料,耳垢是由外耳道表皮脫下的皮屑及外耳道的分泌物混合而成;耳道分泌物主要是有抗菌、防水特性的皮脂,部分人也會有褐色帶黏性的耳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指出,耳朵外耳道皮膚的毛囊有油脂分泌,不但可滋潤耳朵,亦可捕捉灰塵及其他異物,避免它們進入耳膜。當油脂分泌黏住異物,慢慢形成一堆「垃圾」,耳垢便會隨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排出外耳道。

他續稱,耳垢排出耳朵所需時間因人而異,如耳垢屬乾型或濕型也會影響,「耳仔天生識得自己排走耳垢,各人會有其獨特的周期」,故毋須刻意自行或找人清理耳朵。耳道的弧度、闊窄人人不同,如找技師或在家以有鏡頭的採耳棒採耳,工具未及完善,或未能看清楚耳內情况,「用錯力或胡亂做一些動作,可能會整損耳道,或將外物推入耳道」。

棉花棒耳道口輕轉止痕

他表示,有些人可能需定期找醫生清理耳垢,如天生耳朵通道窄,耳垢難以自行排出的人,或長期受濕疹困擾令耳朵有皮屑積聚者;一般人毋須定期採耳。但如果因耳垢而出現聽力變差、耳塞、影響生活等情况,則建議盡早找醫生檢查。

耳垢引起另一煩惱,就是令人耳內痕癢,但醫生又不建議自行採耳,該如何處理?鄧志豪稱,可在耳道口,以幼細棉花棒輕輕打轉,像替耳朵按摩一樣,不但有止痕效果,亦可透過轉圈動作,將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耳垢清出。惟他提醒,只可以用轉圈方式按摩,不應有進出耳道動作,以免「撞牆」,增加創傷風險。

相關字詞﹕耳機 發炎 耳垢 採耳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