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活動潛藏危機 插水傷腦 滑水拉斷手指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夏日炎炎,山系男女紛紛轉攻水上活動,消暑降溫。有人喜歡慢速的直立板、獨木舟、浮潛,有人追求刺激的衝浪、滑水、跳水。

水上活動,最擔心是遇溺,穿上救生衣,就萬無一失?高速或從高處「撻落水」,隨時撻瘀肌肉,嚴重可傷及內臟或導致骨折。想玩得安心,該如何自保?

近期大熱的滑水(wakeboard)、無繩滑水(wakesurf),以快艇製造波浪推進,刺激好玩。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骨科專科醫生羅英勤指出,曾遇過一名患者,船家在她未準備好滑水時已起動船隻,繩索將她一隻手指纏住,結果手指被拉斷。

滑水衝浪速度快 易拉傷筋腱韌帶

他指出,滑水時需要用手拉住繩索,扯起身體,上肢受傷風險較高;而滑水要穿連接滑板的腳套,腳腕被鎖緊,受傷風險會少一點;膝頭、髖關節受傷風險較高。至於玩無繩滑水,下肢受傷機率則較高,因玩家不受腳套限制,滑浪過程中亦牽涉較多下肢旋轉動作,故受傷部位與滑水相反,常見於膝蓋、十字韌帶、半月板及腳腕。

滑水、衝浪這類水上活動,靠快艇在水上改變方向,利用船身重量傾側製造浪花,一般速度較快,受傷風險相對較高,較常出現急性受傷,如撞到船身、滑板而割傷流血,或四肢筋腱、韌帶拉傷。

甲板跳水如高處墮地 嚴重可奪命

此外,參與水上活動時,不少人喜歡跳水、「插水」,或是滑水衝浪跳躍時失平衡「撻落水」,會否受傷?羅英勤稱,大部分水上活動如直立板、衝浪均在水面上玩,「極其量是滑水可能會跳高少少」,距離水面不算太遠,衝力不會太大;故如非掉下水時撞在船隻、浮板上,一般只會因不斷重複掉下水的衝力,令腰背、肩膊有痠痛,較少因掉下水有嚴重受傷。

惟他提醒,掉下水受傷風險與高度、水域深淺、入水角度及部位有關;當入水前位置愈高,加速時間愈長,着水衝力會愈大,增加受傷機率及程度。例如滑水時跳高至1、2米「撻落水」,皮膚微絲血管有可能爆裂,或令身體表面有瘀傷。不少人遊船河時,會在遊艇甲板跳落水,他形容行為就如「從高處墮下地面一樣,基本上你想到的受傷都可能有」;加上一般人未必懂得控制入水角度,「不懂用手卸力」,又不清楚水底情况,不論首先入水部位是頭部還是腳,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創傷。

他續稱,先入水的位置,受傷風險較高:若頭部先入水「受晒衝力」,即使未有撞到礁石,也有可能令腦部、頸椎嚴重受傷,甚至有生命危險;如是正面朝向水面,對眼、耳、口、鼻的影響較大,亦可能傷及腹部內臟,甚或內出血。以側身或腳先入水,也有可能傷及韌帶、筋腱,甚至骨折。故他不建議隨便跳水,以免發生意外。

划艇重複動作 腰背手易勞損

至於一些相對靜態、速度較慢的水上活動,如獨木舟、直立板、水上瑜伽等亦有風險。以近年流行的獨木舟、直立板為例,不少人划獨木舟「環島遊」,圍着小島繞一圈。羅英勤指出,圍繞海岸線划艇所需時間較長,過程中要手執划槳不斷向前划,長時間做重複動作容易令上肢慢性受傷,如手肘、手腕肌肉勞損,肩膊旋轉肌受傷等。加上划艇時軀幹會扭動,或導致腰背慢性勞損。

他提醒,任何水上活動都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即使是獨木舟、直立板這類相對輕鬆的水上活動,若發現身體不適,如肩頸比較繃緊,雙手發力較困難,應及時在安全地方停下來休息,做簡單運動伸展肌肉,以免演變成慢性勞損。水上活動前應先熱身,增強關節、韌帶的柔韌度,同時做輕量肌肉訓練,提升身體肌肉、筋腱血液循環,不但可減少受傷風險,亦能增加活動的持久力。

文:姚穎彤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