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換式義肢 拉琴打波舀湯一手包辦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殘奧昨天閉幕,埃及「不可能先生」夏美度(Ibrahim Hamadtou)失去雙手仍苦練乒乓球的故事,鼓舞人心。

現職香港傷健協會項目工作員的岑幸富,23歲時因車禍失去左臂,突然「什麼都做不了」,跌進人生低谷。慶幸有一班朋友,跟他一起發掘單手可做的事,一起嘗試單手綁鞋帶,又拉着他去「篤波」,壯大了岑幸富的膽量,令他忽發奇想,想學拉小提琴。

遇上中大機械工程學教授,不單助他達成拉小提琴的目標,更開發出一系列不同用途的義肢,簡便一拆一裝,便可以煮飯、打羽毛球、玩啤牌……並以低成本工具製作,希望更多人受惠。

義肢「篤波」重拾信心 發掘無限可能

故事先回到2003年,岑幸富遇上車禍,左前臂和手肘都要截去,當時他只有23歲。「當傷口復元,在醫院的角度,你已經康復了;但失去了一隻手是事實,很多事都做不到。」截肢後他找不到工作,就連日常生活也有重重困難。

「傳統義肢,沒有什麼幫助;像我連手肘都沒有了,拿杯水喝也喝不到。」岑解釋,傳統義肢徒具手臂外形,很少實際用途,卻又焗又重,他的「左手」重約5至6公斤,即使手掌可以換成鈎形配件,也拿不到重物。於是,父母會幫他穿襪、剪指甲,「什麼都做不了」的想法愈來愈根深柢固,自信低落,炎夏也穿上長袖衫,遮遮掩掩扮「正常人」。

學會游水 完成三鐵

慶幸一班朋友不離不棄,「我失去一隻手,他們就一起想有什麼事可以做到」,如想辦法單手綁鞋帶,又送給他一隻可單手戴的表。有朋友想到傳統義肢的手指閉合,形狀恰好能架着桌球杆,便拉岑去波樓篤波,果然成功,「一直覺得(篤波)要雙手才做到,所以自己做到時真的很興奮,每星期去2、3次,變成一種興趣」。岑因而悟出了「不去試,就什麼都做不到」的道理,開始勇於嘗試不同事物。他很想重拾與朋友踩單車的樂趣,因此極力找方法,發揮創意,以傳統義肢夾住單車把手,最後成功踏上路途,他形容重新踩單車的一刻,「風打在臉上是甜的」。

他又想參加三項鐵人賽,於是「打大佬」學游水,因為他縱使健全時也學不會,失去一隻手還學得會嗎?意外前常有「遲下再做都得」的想法,闖過死門關的他對人生有另一番體會,「如果現在不學,以後可能再沒機會」,因此他積極練水,終花了1個月學會。到準備參賽三鐵,然而家人反對,擔心一旦「炒車」會少了一隻手保護自己。他同意有一定危險,因義肢夾緊了單車,如有意外不能與單車分離,「所以我不是追求成績,而是希望體現參與精神和挑戰自己」。他終在2013年完成三鐵賽事,實現夢想。

10多款輕巧生活工具 廉宜易安裝

岑幸富一次無意間在網上看到天生手部殘缺的小提琴手殷兆基的演出,他就想:「我又可不可以拉小提琴呢?」醫院義肢矯形師被「考起」了,因為從未遇過這種要求,很多截肢者都被傳統義肢局限,不敢想像自己也能追尋興趣和夢想。幸好,矯形師很願意幫忙,用鐵片、文件夾製作出一個「土炮」拉弓義肢,「發夢都沒有想過可以拉小提琴」,岑幸富指在健全時也未體驗過音樂的美好。然而這個「土炮」始終很重和不太靈活,輾轉之下,岑認識了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助他「一臂之力」。

鐵片、文件夾 做拉琴弓義肢

劉達銘指,無論眼鏡、大門、汽車或飛機的零件,也是由機械工程師設計,他們一直以來都務求研發、設計出令人類生活更便利的工具。「看見他們用文件夾夾小提琴弓,覺得概念很聰明。我們以往會覺得義肢就是一隻手的模樣,但如果變成一個工具,可以更實用的話,不是更好嗎?」因此,他跟學生一起着手改良拉弓工具,換上較輕巧的材料和更穩固的夾子,又不斷調校出合適的拉弓角度。

「既然拉小提琴都做到,為何生活上其他事情做不到呢?」始於岑幸富一個奇想,無心插柳下變成一個義肢發展計劃。劉達銘、威爾斯親王醫院義肢及矯形部、香港傷健協會攜手合作,招募截肢者作研究對象,一同構思不同用途的工具義肢,然後由劉和學生團隊設計,再由義肢矯形師和骨科醫生負責調校舒適度。

鋁通塑膠製造 成本$100以下

傳統義肢,據截肢情况訂做,價錢約1至2萬元,但有形無實。劉達銘和學生團隊的設計,不求模仿人手複雜結構去完成多個任務,反而針對專門事項,以輕巧、低成本取勝。設計強調從生活出發,有家務用的拿湯勺器,休閒用的卡牌展示器,運動用的羽毛球開球器;又因岑幸富時常到學校主持講座,一個米高峰固定器就能滿足其工作需要。

他們已研發出10多款工具。考慮到每次更換工具都要連義肢底座整個拆下,十分不便,於是想到在底座做一個萬能插頭,一個按鈕就能拆除和安裝不同工具。劉把這套義肢工具稱為組合式可替換義肢(modular interchangeable prosthetic)。

團隊採用輕巧的鋁通和塑膠作材料,鋁通可輕易切割成不同長度,塑膠配件由3D打印機製成,方便製作且合乎成本效益。每個工具的目標成本是100元以下,如桌球架杆成本低於10元;但他們正研究踩單車的工具,由於受力較大,或會改用碳纖和鋁製作,成本相對較高。

劉達銘指,這計劃除了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學生亦從中學習設計和提升解難能力,獲得滿足感。他們希望設計能惠及更多人,所以歡迎截肢者透過醫院、矯形師或直接聯絡他們(查詢:3943 8523)。團隊希望設計出更多工具,未來建立設計圖庫,讓有需要人士下載使用。

文:李欣敏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