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往幾年,中大醫學院的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整體來說,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腸道微生態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受影響的範圍不單是消化排泄,還有肥胖、糖尿病、濕疹、大腸癌,甚至神經系統問題,例如自閉症、抑鬱、認知障礙,還有影響全球的新冠病毒,這些問題都與腸道微生態有直接或間接關係,彷彿主宰我們健康的不再是人體基因的專利。
為什麼?是天方夜譚還是危言聳聽?幾年前當我提出這論據的時候,不少市民大眾甚至醫學專業人士都抗拒這個醫療新領域。主要原因是過往幾十年這方面的研究沒有突破發展,不少市場上的健康產品都缺乏實質醫學數據支持,只靠包裝和推銷。久而久之,大眾便質疑這些商品是否誇大其詞。
近來科技發展迅速,科學家利用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及代謝體學(metabolomics)發現很多新的微生物品種及其功能。我相信未來5至10年將不斷有突破的新產品,不再只是改善消化排泄,而是達到預防及治療多種疾病的成效。
測試參差 宏基因組學較精準
現今針對腸道微生態的新科技,可以用作診斷及預防疾病的工具嗎?答案是可以的。但選擇這些嶄新服務之前,市民大眾需要小心了解以下問題:
1.若檢測指定疾病,所採用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有無大型研究確認?它的靈敏度(sensitivity)及特異性(specificity)有多高?不同種族會否影響它的準確程度?正因微生物群深受環境影響,所以西方研究數據往往不能應用於亞洲。
2.若檢測作為整體健康或預防疾病指標(health indicators),化驗室所採用的是什麼科技?最常見的科技是16S核糖體RNA(16S ribosomal RNA),簡稱16S rRNA。因為它存在於大多數微生物,所以16S rRNA常用作鑑定微生物的標準。大多數細菌16S rRNA基因序列可在公共數據庫得到,可是這些數據庫的質量往往沒有驗證;加上16S rRNA技術不能夠作深層次的基因序列分析,所以它不可以精準地分辨不同的菌株。
3.如果需要精準測試,便要採用更先進科枝。其中宏基因組學是現今最強力方法揭示以往利用16S rRNA所隱藏及遺漏的微生物。市民應查詢化驗所提供的是16S rRNA或是宏基因組學。
4.樣本分析是否採用化驗所獨有的龐大數據庫?還是利用公共數據庫?如前文所解釋,公共數據庫並不可靠,大大降低化驗報告的可信程度。
科技一日千里,市場上所提供的測試十分參差,市民大眾應更小心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