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治療:電影治療輔助 睇戲解心結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3日

【明報專訊】電影牽動喜怒哀樂,不少人看畢一部電影,心靈有被療癒的感覺,電影是否有治療功能?曾修讀電影,於電影業工作的方婷,在轉行做輔導心理學家時就想,「電影與心理其實不用取捨,反而可以融合」,於是開始研究電影治療(cinema therapy)。

投射情感 睇戲嬲到打爛杯

她表示,電影治療在香港以至亞洲的定義都較模糊,未有很有系統的發展,她視為一種輔助治療。很多人有看電影的經驗,亦有些人喜歡電影,所以當事人不會抗拒以電影作為治療媒介。人在看電影時經常有心理投射,但意識上未必察覺到,治療師就可以作出較深層次的心理分析。電影治療可分為3種形式:

1. 作為心理教育媒介,利用劇情、內容和人物關係去講授心理知識,分享獨特見解,令受眾認識自己,並有所反思和成長;如社工或教師學習了電影治療技巧,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

2. 小組形式,與其他類型心理小組類似,參與者有同類問題或困擾,如有喪親、焦慮等,治療師揀選電影給他們觀看,然後有目的地去討論,讓他們紓發感受,並得到同路人支援,方指「如果單對單問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你可能覺得很難講出來,但透過討論電影情節,較容易表達內在的情感」。

3. 個人治療,方婷會請當事人分享他喜歡或印象深刻的電影,電影是一個工具讓她更了解當事人,從中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擾。她分享一個個案,有一名當事人看《蜘蛛俠》,其中一幕是蜘蛛俠發現女友人的爸爸是壞蛋卻無力反抗,令當事人十分憤怒,還把水杯摔破。引導下得知他把生活無力感投射在電影情節上。治療既可讓當事人了解到自己平日壓抑了很多情緒,亦可與他一起尋求解決辦法。

近期受創者不宜 可致二次傷害

方說,喜歡電影的人都適合接受電影治療;且不一定要「有問題」才去尋求輔導。年代轉變,很多人主動求助不是因為心理疾病,可能是失去人生目標、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等,希望認識自己、調適心理。然而,有些人則未必適合電影治療,例如:不喜歡電影的人;近期受過創傷的人,若未走出陰影,看相關電影可能有二次傷害;不穩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為他們未必分清現實和幻覺,如要代入電影角色可能會令他們混淆;一些嚴重情緒病患者,如嚴重抑鬱症,他們會覺得凡事都是灰暗、負面,未必能理性討論及透過電影治療找到出路或解決辦法。

[健康]

相關字詞﹕電影 輔導心理學 抑鬱症 蜘蛛俠 電影治療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