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嬰兒低溫 殺手又是救星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立冬過後,氣溫驟降,香港正式步入冬天,市民要留意保暖加衣。可能因為全球暖化,也可能是高樓林立帶來的「都市熱島 (urban heat island)效應」,香港近年冬天好像愈來愈短,而且愈來愈沒有寒意,說不上「寒冬」。

差不多半個世紀前,我初出茅廬當實習醫生。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只有3至4℃低溫持續了差不多兩星期。在這短短十數天內,部門接收了10多名還未滿月、體溫不足34℃的新生兒。他們都是足月順產,本來身體健康,出生後不久便回家。那年頭香港經濟剛起步,大部分家居條件欠佳,居所暖氣暖爐固然欠奉,窗門也是殘破不全,擋不住凜冽寒風。嬰兒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多少教育,又要為口奔馳;無知加上缺乏時間心力,令嬰兒成為氣溫驟降的受害者。他們入院時不少已奄奄一息,有休克、心肺功能失調、瀰漫性血凝固、肺出血等現象,許多患上細菌感染等併發症;有數名更患上因低溫引起的硬皮症(sclerema),四肢皮膚及皮下脂肪硬化,觸摸感覺硬邦邦,好像握着蠟燭。治療嬰兒低溫症,需要有耐性地慢慢逐步回暖來恢復正常體溫,若升溫太急,反而弄巧反拙,甚至致命。當年醫療不像今天發達,更沒有深切治療設施,部門團隊雖然盡了力,但10多名入院治療的低溫嬰兒,只有1名活着出院。

自此一役,過去數十年,因長期暴露在低溫之下以致體溫過低入院的嬰兒已很少見。新生兒病房間中接收的低溫兒,多是本院出生,在產房裏需要復蘇搶救的早產兒。他們體型小,體內脂肪不多,特別容易失溫,出生後若未能馬上保暖,體溫可以每分鐘攝氏半度的速度下降。不過這類急性低溫的處理較長期低溫容易得多,可以急速加暖升溫,而且大多完全康復。

「低溫」減窒息傷害

新生兒低溫(hypothermia)從來都不是好東西;但隨着醫學發展,低溫治療(hypothermia therapy)卻成了新生兒因窒息導致「缺氧缺血性腦病變」(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唯一救星。

新生兒出生時窒息,是父母的噩夢。窒息令腦部缺氧和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腦細胞壞死和凋亡,嬰兒往往因此患上腦癱、發展遲緩、智力障礙等毛病,甚至死亡。腦缺血缺氧致腦細胞能量衰竭,只是腦損傷過程的第一步,跟着還有血流恢復後(reperfusion,再灌注)帶來大量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 ,以及腦細胞損傷後新陳代謝製造出來的有害胺基酸等,都是殺害腦細胞,令嬰兒永久殘障的兇手。

以往,兒科醫生遇上嚴重HIE的新生兒可說束手無策,只能提供支援治療,沒有針對HIE或幫助腦神經復元的方法。經多年研究,近年醫學界證實在嬰兒出生6小時內,用冷凍氈為嬰兒降溫,把體溫降至33至34℃,維持72小時,可以減少腦細胞新陳代謝,減輕缺氧缺血後的後續傷害。現時「低溫療法」已廣泛用於孕周36周或以上,出生時有嚴重窒息的嬰兒,外國有醫院甚至把孕周34至36周新生兒也納入治療範圍;至於更早產的嬰兒,低溫療法的效益尚有待證實。

看來,和許多藥物一樣,「低溫」既可害人,亦可救人,視乎我們能否善用。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低溫療法 嬰兒窒息 缺氧缺血性腦病變 嬰兒低溫症 新生兒 兒科 霍泰輝 兒言自得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