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同行:濕疹貿然戒口 小心營養不良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很多兒童受濕疹困擾,據本港統計數字,每100個學前兒童有5個患濕疹。不少濕疹個案皆由嬰兒時期開始,至成年也未能斷尾,生活質素大受影響。濕疹又名過敏性皮膚炎,是和敏感有關的皮膚發炎,輕微時可能只是皮膚乾裂、痕癢、紅腫;嚴重時會出現水疱甚至滲水,產生黃色厚痂(crust),皮膚或增厚呈苔蘚化(lichenification)。要有效控制濕疹,就要先了解濕疹發病機制。

皮膚能保護身體免受病菌、病毒、刺激物和致敏原傷害,一旦受損,保護力便大打折扣。科學界雖未肯定濕疹全部成因,但一般相信與基因變異有關,削弱皮膚保護力之餘,亦令免疫系統對周遭刺激物和致敏原反應過度,引致慢性發炎。換言之,刺激物和致敏原絕非濕疹主因,只是誘發因素,其他誘發因素包括溫度、出汗、空氣污染、二手煙、病菌和病毒感染等。

常見環境致敏原包括塵蟎、花粉和動物皮屑等,而常見食物致敏原有牛奶、蛋、海產、花生和小麥等。研究顯示,僅三分之一中度或嚴重濕疹個案是由食物誘發,因此並非所有濕疹患者都要戒口,家長亦毋須為有濕疹的子女戒食所有常見食物致敏原,以免引致營養不良。有媽媽或會疑惑,會否因懷孕或哺乳時沒有戒口而導致子女患濕疹。總結過往不少研究,都未能證實上述關係,有研究甚至觀察到相反結果。對於患濕疹的嬰兒,亦不建議延遲引進可能致敏的固體食物。假如家長有懷疑,應盡早諮詢兒科醫生,而非貿然戒口!

適量類固醇 影響發育風險低

治療方面,濕疹屬慢性病,家長和小朋友都要有耐性,療效可能需數星期甚至數月才會顯現。嚴重濕疹要使用類固醇藥膏才可有效控制炎症。很多家長對類固醇聞之色變,其實據醫學實證,類固醇藥物對濕疹非常有效,只要適量和用得其所,出現副作用如影響發育的風險極低。一般建議當濕疹患處受控,便可減少類固醇劑量和強度。不過即使患處皮膚回復正常外觀,其實微觀下皮膚尚有發炎,此時建議每星期塗2至3次低強度類固醇,可安全而有效地預防濕疹發作。

乾敷濕敷 強化保濕免抓損

長期使用高強度類固醇藥膏確會令皮膚變薄和萎縮,醫生通常建議最多用1至2星期,便會減低類固醇強度和劑量。倒過來想,若不處理濕疹,皮膚會因慢性發炎而變厚,嚴重更可致苔蘚化,膚色會因長期發炎出現變化。除了類固醇外,其他可控制濕疹皮膚發炎藥膏還包括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alcineurin inhibitor),和去年引入本港的磷酸雙酯酶4型抑制劑(PDE4 inhibitor),這兩種藥皆不含類固醇,可針對輕微至中度的濕疹。

至於中度至嚴重濕疹,可考慮在晚上洗澡後採用乾敷或濕敷療法(dry/wet wrap therapy),好處是能將保濕藥膏密封在患處,強化保濕之餘可避免抓癢弄損皮膚,亦能減少類固醇用量。浸泡稀釋漂白水近年亦備受推介,這療法或能減少皮膚表面的金黃葡萄球菌,緩解皮膚發炎和痕癢,有助減用外用類固醇和抗生素。以上居家療法並非全無風險,宜先請教兒科醫生正確用法。

文:馮卓文(中大醫院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