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痛風是與尿酸代謝異常有關的關節疼痛。最初人們認為痛風是「富貴病」,後來才逐漸將痛風從風濕類的疾病劃分。數世紀前,人們推測痛風是由於腎臟喪失排泄尿酸功能或尿酸生成增加所致,直至上世紀最終確認尿酸由嘌呤形成。
人體每天尿酸產生量與排泄量大致平衡,三分之二尿酸鈉鹽經腎臟尿液排泄,三分之一由腸道分解排出。
至於高尿酸原因,一是尿酸生成過多,佔10%,如突發性酶異常、藥物、溶血、骨增生疾病、高嘌呤飲食等;二是尿酸排出減少而引致痛風,佔70%,如腎功能不全、代謝綜合症等;不明原因自身代謝障礙則佔20%。年齡約40歲以上男性佔90%,而女性通常在絕經後發病。
關節紅腫熱痛 日輕夜重
痛風早期發病特點是單關節出現反覆發作的急性關節炎。尿酸濃度的波動會引發痛風發作,其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如針刺般痛,發病部位常在第一蹠趾關節,而足踝、膝關節也常被侵犯。痛風發作時疼痛是日輕夜重,常伴發熱、頭痛、心悸,而晚期可出現慢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是尿酸鈉結晶體沉積在關節軟骨、肌腱、骨、腎、軟組織內,引起關節變形、僵直、活動功能喪失。
有些患者尿酸水平很高,卻從未發生痛風。此情况應繼續治療,將尿酸控制在正常水平以防止對腎臟的損害。
利水通淋 袪瘀止痛
痛風屬中醫「痹證」範疇,也被稱為「熱毒痹」、「歷節病」、「白虎歷節」。過多尿酸是「濕濁」,與脾、腎功能失調有關。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腎氣化失司,分清泌濁失調,則排泄障礙。濕濁流注關節、肌肉形成氣血不通的痹阻,根據不同證型論治,用利水通淋、袪瘀止痛、舒筋活絡、健脾補腎等方藥。平日選用車前草15克、粟米鬚20克、生薏仁30克、土茯苓15克、蘆根15克,煎水服用。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
太多飲食限制會引起營養不足,往往不能完全改善高尿酸症和痛風性關節炎病程,故不能完全指望限制富含嘌呤食物治療痛風,只是避免一些引起痛風發作的食品和酒精。大量攝入液體或更為重要,保持每天排尿量2升或以上,有助尿酸鹽排出,從而減少體內沉積。患者應避免過量飲食、慎用藥物、防止過勞和感染,將有助預防和治療。
文:彭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牀中心及中藥房 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