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膝靴太硬太緊 腰腳受罪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31日

【明報專訊】冬天,長靴短靴紛紛出場。

靴子把足踝、小腿,甚至膝蓋都緊緊包實,看似對足部的保護比一般鞋子優勝。然而,骨科醫生指出,過膝長靴如果阻礙膝關節活動,加上鞋跟太高,走路時不單令膝關節壓力大增,更令壓力上移至盆骨,導致髖關節勞損,引起腰背痛。

走路時,雙腳一步一步往前走,這個動態過程就是「步態」(gait)。正常步態大致可分3部分:腳踭接觸地面、前掌落地、腳趾離地。其間接觸地面的足底,不但要承載全身重量,還要吸收着地時的震盪力;走路時,腳掌和腳趾的肌肉及關節順勢地屈曲,以紓解當中壓力。

限制足踝活動 加速髕股關節勞損

市面有不同款式的靴,骨科專科醫生洪亮斌指出,可從靴筒高度、皮料硬度及鞋跟設計分析優劣。「根據靴筒高度,可簡單分為過膝長靴、中筒靴和短靴。若靴的質料軟硬適中,容許足踝關節活動,可放心穿著;但如果質料太硬,限制足踝關節在着地時背屈,膝關節便需要更多活動來緩衝壓力,尤其是令膝蓋的髕股關節(patellofemoral joint)承受更大壓力。如加上鞋跟愈高,對足踝關節的活動限制就愈大,亦加速髕股關節軟骨的勞損。

至於過膝長靴,若質料柔軟,不會影響膝關節活動;但如果質料太硬或太緊,令膝關節活動受限,壓力便轉移到盆骨,髖關節需要較多活動才能夠行走,令它加劇勞損;同時亦引致連接腰椎和髖關節的肌肉過緊,令腰傾向後拗,背脊肌肉變得繃緊,影響腰椎關節,出現腰背痛。

同樣,足踝有助緩衝走路時所產生的壓力,但若足踝關節的靈活度受限,壓力會轉移到膝關節及髖關節,這兩組關節需要更多的郁動,以緩解當中的壓力,同時間亦加速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勞損,增加腰背痛的風險。步幅距離亦因足踝關節活動受阻而減少。

洪亮斌說:「無論是長中短筒靴,足踝都被靴筒完全包圍,如果是質地柔軟的皮靴,足踝關節仍保持一定的活動能力。但如果質地堅硬,不易彎曲,足踝關節活動能力大大減低,令步態效率(gait efficiency)降低,導致膝關節及髖關節需要更多活動。」雖然如此,若非每天長時間穿長靴走很多路,對膝和髖關節的影響也尚算不大;但如果本身有膝關節、髖關節或腰椎痛症,再加上穿著質料太硬和高跟的靴,便有可能令痛楚加劇。

鞋底少於半吋厚 可致足底筋膜炎

毛茸茸的雪靴,曾是潮流搭配。洪亮斌指出,某些雪地靴鞋底設計較薄,並不是好事。鞋底厚度少於半吋,難以緩衝足底壓力,「足底長期受力,令腳踭疼痛,增加足底筋膜炎風險。挑選雪地靴,鞋底厚度要合適,應厚約半吋左右才足以抵消足底壓力,穿得舒適」。

另外,要注意鞋籠設計,若足弓位置沒有任何支撐,身體重量會完全落在足底韌帶。長時間走路,雙腳缺乏休息,無法緩衝地面對足部的震盪力,增加下肢關節和脊椎受力,有可能出現腳痛、腰痛等問題。

高跟致拇趾外翻 增腰背痛

至於高跟靴,衍生問題跟高跟鞋如出一轍。當我們以正確姿態站立時,若是平底靴(鞋底厚度約半吋左右),身體重量能平均分佈在整隻腳掌上,身體亦得以平衡。但若是高跟靴,腳踭抬高,身體重心落在前掌上,前掌過度受壓,可引致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等;小腿後側腓腸肌(gastrocnemius)亦會因抬高腳踭而處於收縮狀態,導致肌肉疲勞。

另外,穿上高跟鞋後,身體會前傾以維持平衡,全身不同部位關節都要調節,如膝蓋關節會變得過度向前傾。膝關節負荷增加,可導致膝關節炎、關節僵硬疼痛腫脹等問題。而連接大腿骨與骨盆的5條肌肉所組成的髖屈肌(hip flexors)亦會變得繃緊,連帶骨盆前傾,令腰椎受力不平均,腰背肌處於緊張狀態,增加腰背痛風險。鞋跟愈高,重心前傾的程度也會愈嚴重,付出的健康代價愈大。

那麼,要放棄穿著靴嗎?洪亮斌說,關鍵在於選擇合適款式,皮料質地不能過硬,鞋跟不能太高,平底較為理想,鞋底不能太薄,亦不要選尖頭靴,因為會限制腳趾及前掌的活動能力,長遠可致腳部變形,如拇趾外翻等。選購時,一定要試穿,走幾步,找出配合自己腳形的靴子。靴子內籠不宜過緊亦不宜過鬆,必須要有合適空間,不會阻礙腳掌及腳趾活動。扁平足人士亦可穿著靴,除留意剛才的選擇要訣外,鞋內放入合適的鞋墊承托足弓,有助紓緩足底壓力。

文:黎芸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