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新進醫生未能獨當一面?

文章日期:2022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有資深醫生向我抱怨,說近年醫院培訓的醫生少有實踐機會,畢業好幾年行醫還要上司監督,和他們當年醫科畢業後不久便獨當一面不可同日而語,問我自醫院管理局成立後,醫生培訓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沒錯,不單是畢了業的醫生培訓時沒有以往的自由放任,連醫學院裏的醫學生,在醫院看病人也多了許多限制。先不說近兩年因為新冠疫情,醫院病房加強了防疫措施,醫科生無可避免地少了和病人接觸的機會,即使在疫癘肆虐之前,醫學生要詢問病人病歷,或為病人檢查身體,實習怎樣活學活用「望、聞、問、切」的行醫四字真言,肯定沒有像我們當醫學生時那麼受歡迎。原因很簡單,當年醫護人手極度不足,病人住院,要等許久才見到醫生,而且是初出茅廬的實習醫生居多;由於醫生實在太忙,和病人交流的時間可能只有三數分鐘,跟着便「芳蹤杳然」,病人在院接受治療,往往連自己患什麼病也不清楚,遑論每日進度。病人熱切期待醫生到訪,見了身穿白袍,狀若醫生的醫學生來問症,自然熱情有加,檢查時也合作無間。現在雖然仍缺醫護,但情况已比以往好不知多少倍,住院病人得到頻密照顧,更有實習醫生、駐院醫生、副顧問醫生、顧問醫生等層層問症和檢查,自不然會對醫學生再來騷擾休息感到厭煩。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病人權益提升。以往病房裏大小事都是院方說了算,病人沒有發言權,入院要配合教學,病人不能拒絕。現今人權高漲,病人隨時可以拒絕給正式的醫護檢查,何况醫學生?

在病人權益優先的大前提下,新進醫生雖然已從醫學院畢業,但他們的培訓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當年我們剛畢業當實習醫生時,不少病人由入院到出院,整個療程都是我們一手處理,只有重症病人才得到較資深醫生的「眷顧」,資深醫生有什麼臨牀決定,都是交代我們執行。我記得當年實習時,病房接收了一名嚴重脫水休克的病童,要緊急靜脈輸液,但小童由於脫水,四肢的皮下靜脈都已塌陷,無法插置輸液針管,必須割開手腕或腳腕皮膚,找出靜脈,直接放置導管輸液,但這手術我從沒做過,當值的駐院醫生又騰不出手,通過電話知道我曾在書本上讀過手術的步驟,便着我自行處理。雖然我最終幸不辱命,但回想起來,不禁要問,要全無經驗的實習醫生,毫無監管下做一些他從未做過的侵入性步驟,對病人是否公平?

選擇做哪一個時代的病人?

當年的情况便是如此,即使外科培訓也沒有現在那麼嚴謹,駐院醫生要有多年經驗才有機會獨當一面處理較大型或複雜的手術,難怪我的資深醫生朋友抱怨新進醫生經驗不足了。但,只要我們仔細想想,以往接受培訓的醫生「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上升得快,是建基於他們有可能在缺乏監管之下處理許多病人個案,其中有多少病人因此而受苦,甚至成為醫療失誤的犧牲品,是未知之數。「一將功成萬骨枯」,用於醫生培訓,似乎誇張了一點,但我們會選擇做哪一個時代的病人,大家不妨想一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