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痛說情:拗柴點止骨折 傷韌帶牽連全身

文章日期:2022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足踝關節扭傷,即俗稱「拗柴」,非常普遍。然而,不少患者只關心足踝有否骨折,卻沒有理會負責固定足踝關節位置韌帶受傷出現鬆弛,令關節出現不穩定的情况,結果容易再次扭傷,甚至形成慣性拗柴。

韌帶失彈性 關節不穩慣性拗柴

去年我做了一個關於慣性拗柴的研究項目,需要招募百多名在6個月內拗柴2次或以上,並且曾經歷至少1次嚴重足踝扭傷的病人參與。我最初推算需要約2年才能招募足夠人數做研究,豈料短短10個月便差不多有200個慣性拗柴病人報名。此外,原先估計慣性拗柴病人多數是愛穿高跟鞋的女士,或經常參與高撞擊運動的人士;結果,符合資格的病人來自不同年齡群、界別和生活運動習慣的人士。

可致扁平足、長短腳、腰頸痛

慣性拗柴病人經常受拗柴困擾,也會產生惡性循環,令足踝韌帶漸漸失去彈性,無法把關節固定,令骨塊經常碰撞磨蝕,加速退化,以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年輕的因而減少甚至無法享受運動樂趣,年長的更因關節炎令足踝紅腫熱痛,變得舉步維艱。

倘若以為拗柴的影響只局限於足踝,則太小看足部在保持人體平衡的重要了。拗柴所影響的韌帶倘若失去彈性,不僅令足踝關節走位,還無法保持足弓的弧度,令足弓塌陷,形成後天扁平足。而塌下的腳弓也縮短了下肢的長度,產生「假性長短腳」。當左右腳長短不一,雙肢承受壓力不均,連帶膝關節也受到波及受壓疼痛。推而廣之,連接身體軸心的關節,例如腰椎及頸椎亦會受到影響,臨牀上也有慢性頸痛個案,是由足踝關節不穩定所引發。

正如遊戲「層層疊」般,如果底部根基不穩,上方木塊便岌岌可危,搖搖欲墜。因此,不要輕視拗柴,首先從日常生活中減少發生拗柴的風險,例如運動或行山時穿著適當鞋履保護足踝,選擇高跟鞋時鞋跟高度不高於2吋,日常可做一些訓練足部小肌肉的運動。倘若不幸拗柴,要盡早求醫,然後緊密跟進,配合正確的治療及復康護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

相關字詞﹕慣性拗柴 扭傷 足踝關節 拗柴 談痛說情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