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情緒求助飈升 疫下焦慮 囤貨為增掌控感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07日

【明報專訊】每日確診數字創新高,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陸續受感染,要到處蒐購中西成藥、快速檢測包,又要去超市搶購糧食,擔心隨時被禁足,更害怕被送入方艙醫院和竹篙灣……

第五波疫情下,香港人受不安、焦慮、憤怒、無力感困擾,壓力爆煲。情緒支援機構的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的個案已達去年全年四成!疫情未見終結,如何紓緩壓力和情緒?

「第五波疫情令到整個社會都很差,經濟差過之前很多,而政府政策令市民手足無措,社會氣氛非常慘淡,市民情緒亦因而惡化。」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他們的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接獲與疫情相關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有272宗,相當於去年全年655宗的四成。

怕強檢隔離 源於「未知」

求助者最受困擾的問題,依次序為:對政府處理手法不滿,疫情影響情緒、日常生活及工作。「他們一般都是焦慮,擔心疫情影響工作、收入;亦會憤怒、無奈,這些通常是針對施政的反應,不知道政府想做什麼,朝令夕改。」而家長子女在家相處時間變多,都會增加衝突。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他接觸過不少人害怕要強制檢疫、入隔離營、居所被圍封等;這種緊張、驚慌情緒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例如不知道竹篙灣情况,食物、被鋪足夠嗎?又擔心會孤立無援」。

面對未知恐懼時,他建議有3點可做,以擔心被送入隔離營為例:

1.行為上令「未知」清晰一點,例如問朋友有沒有經驗,或執好「走佬袋」作少許準備也有幫助

2.心理上先預計最壞情况,例如入隔離營很沉悶,其實可以打電話給朋友解悶;同時想像實際情况,未必會中招

3.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還有家人支援

身邊人囤積物資 體諒勿責怪

另外,近日大家搶購物資,也是出於焦慮和驚慌,「焦慮時,人便會很想有所行動,希望增加對事件的掌控」。麥永接表示,如果身邊人囤積物資,「不要責怪對方」,應理解他這樣做只是未雨綢繆,因運輸受阻、超市提早關門,加上假消息散播、羊群心理影響。此時此刻應互相諒解,亦要互相提醒不要買過火、囤積大量物資;因可能會造成浪費,以及令物價上漲,恐慌情况更惡化。

適量讀資訊 「頂唔順」要停一停

每天新聞令人愈讀愈心慌,確診數字一再飈升、超市抗疫物品被搶購一空……曾展國表示,因需留意政府最新的抗疫政策,很難叫大家完全遠離新聞,但在接觸相關消息時,應只看資訊的部分;評論、留言等則盡量避免,尤其情緒本身已受困擾的人。「社交媒體、論壇有很多不同留言,有些中聽有些不中聽,讀到與自己立場不脗合,容易加劇本身的負面情緒。」當看到這些留言時,情緒變差,甚至哭、激動、失控時,就應避免閱讀,或可刪除這些手機應用程式。麥永接亦指出,如看得太多疫情新聞和資訊而「頂唔順」,應適可而止,每日最多看1至2次;也可考慮把社交群組通知轉至靜音,不立即查看信息,留有心理上的喘息空間。

聆聽傾訴 忌說「正面啲」「無事的」

睇新聞,有人愈睇愈心慌,有人則忍不住破口大罵,與家人朋友一起大罵或放負,會否令到負面情緒擴大?曾展國認為,這是一種發泄方法,「但罵完之後,都要有些安慰對方、給予支持的說話,讓對方感覺到有人同行」。作為朋友、家人,在聆聽對方傾訴時,不應說「正面啲」、「無事的」、「可以過去的」,「我們不能否定他的負面情緒,別讓他感到有負面情緒是錯誤,而是要認知與接納這種情緒」。

抗疫政策多變、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無法接通政府熱線……求助無門,令很多人都徬徨無助。「我們感覺無力、害怕,是因為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問題,沒有人能提供協助。」曾展國表示,冷靜想一想,目前困境其實是大家一同經歷,可參考其他人應對疫情的方法,學習自救。當見到很多人都在另尋方法,自己親身嘗試發現可行時,「情緒上會感覺大家在這條路上同行,而不是獨自一人」,相對能減低害怕和無力感。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