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乙肝藥+定期驗肝 遠離肝癌

文章日期:2022年03月18日

【明報專訊】要預防和治療疾病,定期檢測、及早治療從來都是黃金定律,尤其對於那些會隨時間而惡化的疾病,例如慢性乙型肝炎(下稱乙肝)。一旦感染乙肝病毒,身體無法自行消除病毒,病毒會悄然無息地傷害病人的肝臟。慢性乙肝通常沒有病徵,很多人即使感染乙肝病毒數十年也不會感到任何不適。但隨着時間會造成嚴重的肝臟疾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根據臨牀數據,乙肝帶菌者中,每4人便有1人會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此外,感染後每1年有1%出現原位性肝癌的風險,並且隨時間累計增長,換言之,感染10年增加10%、20年增加20%風險。 事實上,目前慢性乙肝已成為引發肝癌的主要原因。

抑制病毒複製 減肝臟發炎

風險數字聽來嚇人,但要避免這些風險絕對不難,就是要遵從上述的黃金定律。須知道肝細胞的破壞速度,視乎乙肝病毒活躍程度;愈活躍,惡化速度就愈快。一般而言,在轉為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20%至30%會發展到肝硬化和/或肝癌。只要能及早檢測、定期跟進、積極治療,就能避免演變成肝癌。

檢測方面,若病情穩定,慢性乙肝患者應每半年接受一次驗血檢查肝酵素和甲胎蛋白等,並透過超聲波檢查,量度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情况。除了定期跟進檢查外,積極治療也非常重要。乙肝無法根治,治療方向是透過抗病毒藥物,持續抑制乙肝病毒的複製,令病毒量水平達到無法偵測(undetectable),以減輕肝臟發炎情况,從而延緩和減低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風險。

醫生會因應病人的肝功能、病毒量水平、肝臟纖維化的程度,以及有否出現併發症等因素,來決定病人有無需要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此外,醫生亦會根據患者身體狀况,選擇適當抗病毒藥物,例如有抗病毒藥物可能造成腎臟損傷,病人或需進一步檢查腎功能。另外,病人服藥習慣也會作為選擇藥物的因素,例如傳統藥物會被食物減低吸收,影響藥物療效,因而須空腹服藥,新型藥物就沒有此限制。

文:房嘉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相關字詞﹕甲胎蛋白 肝酵素 肝硬化 乙肝 乙型肝炎 肝癌 腸胃肝臟科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