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自去年12月爆發後,至今已有過百萬港人染疫。即使患者最終擊退新冠,病毒測試轉陰,為何咳嗽、疲倦、氣喘仍然持續多月,甚至覺得記憶力和專注力減弱?新冠後遺症為何會出現?是否只限重症患者?如何預防或紓緩?[特強止痛退燒藥含咖啡因 治療效用「特強」?新冠患者服用特強止痛退燒藥Q&A]
世衛:3個月內出現 持續至少2個月
新冠後遺症,或稱「長新冠」(long COVID),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10月公布臨牀定義,「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然而所謂「長期」的時間跨度定義,至今未有統一標準。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指南則指,感染新冠後,持續超過12周而未有其他原因解釋的症狀,應屬「長新冠」。主要症狀包括:極度疲倦、氣短、胸痛或緊繃、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亦稱「腦霧」)、失眠、心悸、頭暈、刺痛、耳鳴或耳痛、食慾不振、味覺和嗅覺變化、關節痛、抑鬱或焦慮、皮疹、咳嗽、喉嚨痛等。
病毒破壞器官、細胞 致「長新冠」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新冠患者會出現「長新冠」,與新冠病毒的特性有關。「病毒感染分幾類,一類是除了引起急性感染外,還可潛伏在體內某些細胞,持續複製並引致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愛滋病等都屬這類病毒;另一類則只引起急性感染,不會出現慢性感染,即病毒不能潛伏體內細胞持續複製,新冠病毒便屬後者。所謂的後遺症或持續病徵,並不是由病毒複製造成,而是新冠病毒入侵身體後,進入不同器官與細胞造成破壞,包括腦、心臟、腸道、肺部、氣管等,因而出現一些病徵。這是『長新冠』的成因之一,另一原理是病毒破壞過程,刺激免疫系統,致身體出現持續炎症,出現不同病徵。」
病徵愈嚴重 後遺症機率愈高
「長新冠」是否只限重症病患?「沒有一個確實答案,因世界各地相關研究都出現不同數據或分析;所謂新冠後遺症的病徵其實很籠統,故做研究的方法不同,結果亦完全不同。就如『長新冠』出現的比率,各地研究差異很大,有些說少於10%,有些則高達80%。」林舉例說,你問康復者有沒有疲倦或頭痛,他可能答有,但很難完全斷定這些病徵是否屬「長新冠」,因為這不是可透過抽血、檢查等客觀指標量度,令有關研究很難做得準確。現時「大部分人相信,若感染後急性病徵較嚴重,例如有肺炎要插喉,肺部已受損,容易理解他們3個月後甚至持續超過1年都會有氣促問題;即是說病徵愈嚴重,之後出現後遺症的風險愈高」。至於輕症病人,「有研究發現,就算發病時病徵不算嚴重,但病徵可能持續很久。當然,持續病徵或會不同,康復者未必會嚴重氣促,可能只是感到疲倦,或嗅覺味覺未百分百回復等」。
打齊針、增免疫力 加速自行修復
要預防「長新冠」,最佳方法是預防感染,「不讓病毒入侵,或不讓病毒量持續高企,病毒對身體造成的破壞較少,出現後遺症風險亦減低。接種疫苗是其一辦法,打齊兩至三針,減低感染風險,就算一旦被感染,已接種疫苗人士的病毒量高企時間較短,對細胞的破壞亦相對小」。
另一方法是增強免疫力,「盡快打低病毒,加速身體自行修復能力;就是要作息定時、有足夠運動、均衡飲食等,都有助增強免疫系統,有助修復新冠病毒對身體造成的破壞,減少後遺症或令『長新冠』時間縮短」。
另外,紓緩「長新冠」症狀不能單靠藥物,「要針對出現病徵的器官,做一些康復治療,如因新冠病毒致肺功能下降,通常可由專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制訂康復計劃,如做針對肺部的運動;另外若病毒令腦部受損,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可找腦科專科醫生,很多時職業治療師或臨牀心理學家亦參與其中,制訂有關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的評估及做認知功能訓練。再看有沒有藥物需要」。
編輯:梁小玲
文:植蔚卿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