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外國經驗,因疫情失去親人,家屬哀傷的程度和時間,都比一般喪親更嚴重,適應時間亦更長。註冊社工梁梓敦指,「如發現自己持續2、3個月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對生活沒有興趣,甚至覺得沒有希望,都是求助信號」。臨牀心理學家張依勵提醒,「有傷害自己或其他人的想法,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警號必須留意,很多研究顯示,喪親者的自殺風險比一般人高」。
外國有學者針對因新冠疫情喪親人士,制定量表檢視哀傷程度,梁梓敦建議若總分達7分或以上,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梁梓敦又建議喪親者可分別在3個時間點填寫量表:親人過世2星期內、出殯後2星期內及離世後3個月,「親人離世後,情緒未必會馬上跌到很低,因為仍有一些事務需處理,情緒仍有東西承托。但當該做的事完成後,情緒就會開始變差。」一般2、3個月就會回復正常,但若哀傷程度仍然很高,就有可能演變成嚴重的情緒問題。
■新冠疫情哀傷量表(Pandemic Grief Scale)
過去兩星期,你有多經常因為失去親人,而有以下想法、情感或行為?
0:從來沒有 1:偶爾數天 2:大半時間 3:幾乎每天
1.為了能長伴逝者,我有尋死的念頭。□
2.因失去親人,我對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或會貶低自我身分。□
3.因失去親人,世上已沒有任何事對我來說是重要。□
4.我難以回想起與逝者有關的正面回憶。□
5.我覺得沒有逝者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空虛或難以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