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專屬法寶 逃出髖關節退化困局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18日

【明報專訊】髖關節是人體活動幅度較大的關節。髖關節退化患者(尤其是肌肉力量較弱的長者)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康復進度較緩慢,手術後初期須避免某些動作,並接受復康訓練;同時透過職業治療對患者和家居評估,活動能力可超越手術前。

香港人口老化,關節退化患者亦隨之而增加。其中,長者因髖關節嚴重退化而需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情况頗為普遍。隨着手術水平和復康計劃不斷改良,以往病人手術後可能要留院數星期,現在一般數天至一周便可出院。

過度屈曲旋轉內收 人工關節脫骱

然而,關節周邊軟組織康復需時,影響關節穩定度。而髖關節又是人體活動幅度較大的關節,手術後初期如果動作過大,人工股骨頭有可能脫離髖骱而引致人工關節脫骱(圖一)。尤其是長者肌肉力量較弱,康復進度較緩慢,手術後初期需避免某些動作,如髖關節過度屈曲、旋轉或內收(圖二),並須接受復康訓練,方可提升手術效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

評估家居 度身訂做輔助工具

70多歲的梁女士,髖關節退化多年,後來漸漸處理不到部分家務,又為了避免不必要外出,與親朋見面機會大大減少,生活遇上很多掣肘。最終,她決定到醫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梁女士在手術前,需依靠助行架步行,較長的路程(如到醫院覆診)甚至需要輪椅代步,起居生活如如廁、更衣及洗澡等亦需要家人協助。可幸的是,現時大部分醫院的康復計劃都十分周全,職業治療師在手術前跟梁女士一家接觸,了解她的生活需要和生活配套,例如手術後有無家人支援,家居環境是否適合梁女士手術後的活動等,好讓她順利度過這段康復期。

職業治療師分析梁女士的身體機能和生活細節,審視家居環境後,發現洗手間問題比較大。首先是空間太窄,梁女士難以用助行架進出,甚至有跌倒危機;其次是坐廁太矮,梁女士坐下時髖關節容易屈曲超過90˚,或會引致脫骱。有見及此,職業治療師在手術前已預先告訴梁女士及其兒子,在出院前需準備一些生活輔助工具,方便梁女士安全地獨自處理日常生活,減少她出院後對家人的依賴。

輔助工具須配合患者人體工學

‧浴室扶手

在需要體位轉移的位置安裝扶手,位置須配合患者的人體工學,讓患者即使不能使用助行架,仍能安全地進出浴室

‧坐廁加高器、冲涼椅

根據患者小腿長度,計算合適的加高器或椅子高度,讓髖關節維持於膝蓋以上的水平

‧長柄拾物鉗、長柄鞋抽、穿襪輔助器等

住院期間,職業治療師訓練梁女士用正確方法和工具來上落牀、穿衣、如廁、洗澡、上落交通工具等,並教導家屬相關照顧技巧。梁女士出院後,雖然初期要使用助行架步行,但經治療師教導她進出洗手間和浴室的方法,並經數次練習後,已能獨自安全地日常自理,毋須他人協助。令梁女士和兒子都如釋重負,梁女士可安心出院,投入康復訓練。

冲涼椅矮一吋 「動彈不得」

梁女士想起回家初期,因未熟習職業治療師的教導,曾經在洗手間內轉錯方向,或記錯進入浴室的步驟,進退兩難,需大聲呼喚家人協助解困。她亦曾使用比治療師建議稍稍矮一吋的冲涼椅洗澡,即時感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動彈不得。職業治療師解釋道,微小的座高改變,對啟動坐立動作所需的肌力有巨大影響。若降低了座高,肌力需求大大提升;但冲涼椅又不能過高,否則有從椅子滑倒地上的風險。從此,梁女士明白到職業治療師給予的專業建議,是根據她的醫療狀况和人體工學度身訂做,須嚴格跟從,這樣方可改善她的獨立能力。

數星期後,梁女士已經可以照顧自己及獨自外出;再過幾星期,她的活動能力甚至超越手術前,回復正常社交生活,不再被關節退化限制生活。梁女士對康復進程十分滿意,生活過得精彩、健康和快樂。

文:葉燕媚(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職業治療))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