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缺運動嗜零食 青少年也會中風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25日

【明報專訊】文家星(化名),20歲,身高6呎,體重260磅(BMI 29.3),是大學學生會領袖,學業繁重。在2021年7月20日,家星感到頭痛,且視力漸變得模糊,以為是近視加深及休息不足,沒有就醫。他很少運動,每天睡眠約3小時,常吃炸雞、辛辣食品、快餐和零食。7月29日早上,突然失去平衡跌倒地上,出現嘴歪、口齒不清、流口水及左邊手腳無力,立即送往急症室。血壓200/116mmHg,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腦中風,右腦動脈閉塞,立即接受動脈溶栓手術。

安仔(化名),12歲,沉迷電子遊戲機,肥胖。2021年11月18日早上與媽媽往水上樂園,食早餐時手上湯匙突然跌在枱上,媽媽罵他玩弄湯匙。稍後安仔在樂園玩滑梯,頭向下往池水滑下去,在池中嘔吐及抽搐,眼睛向一側斜視,緊急送往醫院,診斷為出血性兒童中風,為先天性動靜脈血管畸形,沒有家族病史。

現代醫學將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兩種,而中醫視腦中風為內科急症「卒中」,臨牀上以意識障礙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指出:「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唐宋金元時代認為中風源於「內風」,醫家劉河間認為是「心火暴甚」,朱丹溪認為是「痰濕內生」,李東垣認為是「正氣自虛」;明朝張景岳認為是「內傷積損」;清朝王清任認為「氣虛血瘀」。要預防或減低中風年輕化,中醫治未病則重防「風、火、痰、氣、血、虛」的相互因果。

突然視力異常 立即求醫

青少年常玩手機,缺乏運動,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長時間缺乏運動則瘀熱互結;嗜吃零食、高脂高膽固醇炸物、肥甘厚膩,過飽積滯,以致痰濕鬱結;考試功課繁重壓力大,憂思惱怒,致肝氣鬱結;捱夜失眠少睡,陰精虧損;若有酒醉毒品等壞習慣,酒濕積毒,濕毒內壅。以上種種令陰陽 「超」失衡,就算有營養食物、維他命、補品,也不能好好吸收調養身體。皆因體內痰瘀壅塞、瘀熱生風、痰熱內擾化風、氣血虧虛生風;腎精虧虛,陰精虧損,陽氣無根;肝陽暴張,氣亂氣逆,以致 「急驟風證」,卒暴卒厥。

腦中風,不是年長才會發生,預防是從生活習慣上堅決改變「風、火、痰、氣、血、虛」的相互因果:

1. 定期監察:留意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並諮詢醫護專業意見

2. 健康檢查:兒童及青少年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或高血壓,以及40歲以上人士,應每年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腦部磁力共振與全身健康檢查

3. 定時覆診:青少年如患有癌症、偏頭痛、鐮狀細胞性貧血、服食避孕藥或激素治療、吸食毒品及嚴重感染應徵詢醫護及早治療,定期覆診

4. 8小時睡眠:研究指出青少年睡眠不足8小時,頸動脈內膜增厚,增加中風機率

5. 視力減退:突然一片黑暗模糊、影像缺損扭曲及單眼突然發生無痛性視力減退或喪失,立即求醫,眼中風是腦中風的先兆

6. 先天疾病:兒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抗凝血因子缺乏、血管病變、代謝異常、血小板低下症、肝臟疾病等,應及早求醫

7. 慢性病:要管理得宜,定期覆診,定時服藥,認知病程發展及警號

8. 飲食:宜清淡,多菜少肉,忌食肥甘厚膩,分量適宜,不宜過飽,減少鹽、糖、油的攝取

9. 運動:每星期中度活動約3小時以提高新陳代謝率、預防三高

10. 中西藥: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抗凝血劑等,以及長期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桃仁、三稜、莪朮、丹參等)應向中西醫查詢診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維茵(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相關字詞﹕年輕化 中風 醫食因緣 每日明報-健康